知愈心理:越奖励孩子越不听话?是你用错了奖励方式!

01

有段时间,儿子总是不好好吃饭,娃他爹为了催促他快点吃完,经常会说,“你快点吃完,吃完我给你买车车。”

一听到“买车车”,儿子顿时就精神了,虽然还是不情不愿,但还是很快会把饭吃完。

这一招很奏效,于是家里人引用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儿子磨磨蹭蹭不肯睡觉,奶奶马上搬出那句:“你快点洗澡睡觉,明天奶奶给你买车车”。

早上送园儿子耍赖不起床、不肯去,爷爷说一句:“你好好上幼儿园,爷爷给你买车车”,准保好使。

不知不觉中,儿子变得越来越会谈条件,“我吃饭,妈妈给我买车车好吗?”

“我去幼儿园,给我买车车好吗?”眼看孩子把做什么事,都变成交换车车的条件。

我实在忍不住了:“咱们能不能,不要用买车车作为让他吃饭、洗澡、去幼儿园的交换条件啊?

这样下去孩子真的要被带歪了!”我的这些话,还真不是一时赌气!

02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物质奖励短期内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但从孩子长远的成长和发展来看,一味用物质奖励来激发孩子去完成某件事,并不是很明智的做法。

因为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看,物质奖励会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事物的内在价值上转移到奖励上。

如果我们总是用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去吃饭、上学,慢慢的孩子就会越来越喜欢谈条件,而忘记了吃饭其实是为自己长身体,上学其实是为自己长本事。

心理学家德西,1971 年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两组志愿者,让他们进行一场答题竞赛。

这场竞赛一共有三场:第一场所有人都没有奖励;

第二场 A 组志愿者解一个题,就可以得到 1 美元,B 组还是没任何奖励;第三场又取消了所有奖励。

结果很有趣:被奖励过的 A 第二场确实很努力,但当发现第三场没奖励,愿意继续解题的人一下就少了;

而一直没有被奖励的 B 组,第三场参与积极性仍然很高。

不难看出,物质奖励的刺激,反而会减少活动本身给人的内在吸引力,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德西效应”。

所以,当大人试图用玩具、糖果,来让孩子乖乖吃饭、睡觉、上学的时候,也在伤害着孩子要对自己健康负责的责任意识、享受挑战的成就感。

03

那孩子就不用奖励了吗?不,孩子是十分需要的。

《正面管教》一书中肯定了激励的作用:

“孩子们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他们就无法生存…… ”

激励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的,比如外在的赞扬,物质奖励,好的名次,这会引发外部动机;

一种是内部的,掌握知识,提高正确率,获得成就和胜任感,这会引发满足感,产生持续的内部动力。

作为家长应该是想方设法刺激孩子的内部动力,那家长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  找到行为的内在好处

给予描述性表扬比如孩子认真学习的时候,妈妈不要夸奖:孩子,你很棒。

这样没有点到实处的表扬,孩子听多了也没感觉,你应该做的是,观察孩子认真学习的原因和好处。

然后真诚而惊喜地说:“宝贝,好快啊,妈妈刚才注意到你学习的时候很专心,果然,今天题目做得太快了!妈妈真为你高兴”

这样孩子就会知道专心会让解题变快,是值得肯定的,下次应该专心。

通过真诚的赞扬,孩子会有一种很强的胜任感和自豪感,获得的是持续的驱动力。

2.  感谢和鼓励孩子会更有用

父母真挚而诚恳地感谢孩子给予的付出,会让孩子更有满足感和主动性。

比如孩子帮你扔了垃圾,你可以跟孩子的爸爸(让孩子听到),或者直接跟孩子说:

“宝贝真的懂事了,知道妈妈上班辛苦,今天主动扔垃圾了,真的要好好疼你,妈妈谢谢有你这么个好帮手!”

孩子听到这些话,会比得到奖品还开心,因为他的付出得到了尊重。

3.  让孩子参与问题协商和总结,及时肯定

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论对孩子同样管用,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鼓励孩子自己参与到问题的探讨和解决当中来,会同时满足孩子的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感。

妈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并且鼓励:“宝贝,发现你这段时间做作业的速度慢下来了?妈妈看着很着急,害怕你会养成不好的习惯,你能帮妈妈想想办法吗?”

事实上家长提出问题,孩子都很乐意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只要孩子想出办法,家长给予尊重和肯定,他会更渴望自己征服困难。

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物质奖励是条捷径,能给孩子带来一时的满足,但是却不会产生长久的动力。

不管任何时候,家长们都要铭记:从孩子的立场出发,给予真挚的爱和关心。

只有这,才是孩子一生有效的奖励!

知愈心理咨询专注您的心理健康,为所有的情绪提供一个温暖安放处,让您从心遇见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知愈心理:越奖励孩子越不听话?是你用错了奖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