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王维《过香积寺》

网图,侵权删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日渐喜欢王维的诗,尤其在久居杭州之后。登山眺望,信步湖边,看每日每日的夕暮,过去沉淀的层层郁结开始如春雪般融化,渗入心田,化作春泥,不知埋在里面的种子,来年是否会发芽。

那天去往八卦田的路上,耳机里是沈校长的分享,他提及,最爱的诗人是王维。随口念了很多首王维的诗。尘封的记忆瞬时被叫醒。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来自王维的《终南别业》。

早年的时候,誊写在我的笔记本里,字字句句,都是一横一划,亲自写下;

前几年,看电视剧《步步惊心》,四爷与若曦的一段爱情里,从头到尾,都渲染着诗中的情怀;使我颇为感动;

再来,就是那天,听着沈校长,谈他对此诗句的理解,心生悸动;

对王维诗词经年累积的爱,似乎如酝酿已久的火山,终于是要爆发的。

于是,今晚决定重读王维的诗,选的就是这一首《过香积寺》。

以前读这诗,读的是景,读的是画,读的是才情,读的是旅人的心境,读的是参悟禅学而得的喜悦,而今天晚上,我读出了不一样的感悟。

香积寺作为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的“净土宗”祖庭,其寺院规模宏大,有“骑马关山门”之说。虽说是其弟子为纪念净土宗创始人善导大师功德而建,却处处彰显皇家的气派。唐高宗李治曾到香积寺礼佛,并赐予舍利千余粒,还有百宝幡花,令其供养。连武则天也“志想金园,情欣胜躅。事频临净刹,倾海国之名珍;或屡访炎凉,舍河宫之秘宝”和唐中宗母子多次亲临膜拜。人潮之络绎,香火之鼎盛,是不容置疑的。

公元715年,王维离家赴长安,至721年贬为济州司仓参军,离开长安,在长安居住的时间长达6年之久。而他因为文采出众,能写好诗,能画好画,能弹好琴,是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难道这6年里,就没有人邀约他去逛一趟香积寺?

这样的猜想有点匪夷所思。

再看王维的《过香积寺》,他在去香积寺的路上,可是人烟缥缈,罕见人迹,连路也找不到的。这哪里是盛唐时期的香积寺啊!

再查阅文献,有一篇文章《香积寺为何能成为唐朝的历史转折点?》进入了我的阅读视点。

天宝十五年(公元751年),安史之乱的第2年,由郭子仪、李光弼等拥护的太子李亨已经登基,并发动了收复长安国都的军事计划,并选取了距离长安城不远处的香积寺附近作为突破口,并且吸取了清渠战役中被叛军的步兵骑兵联合夹击残败的教训,联合了四千回纥骑兵,率领步兵十五万人,任用李嗣业作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对安史叛军展开了一场殊死战斗。

九月二十七日,香积寺战争全面爆发;九月二十八日,香积寺战役以唐军大败关中地区安史叛军,收复长安城告终,成功制住了叛军对大唐的攻势。

香积寺之战,对唐军收复长安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而这一座历史古刹却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浩劫,大量文物遭损毁和遗失。直到宋代,才得以修复。

由此可猜测,安史之乱,香积寺大战后,香积寺已经凋零,更是毁于“安史之乱”中篡权夺位者的野心。循着这样的想法推测,那么当我再读“安禅制毒龙”的时候,另一种解读在我的心中升腾。

对于生于盛唐,少年成名,无辜被贬,三十丧妻,仕途的颠簸,孤独的诗人终于在禅宗的修行里,找到了田园山水与之为伍。这是他与世界和解的方式。

对抗世事的变幻,还有什么比心灵平静这一更大的武器呢?

香积寺,是王维心中的神坛,古木、深山、危石、冷青松、空潭曲、日色薄暮,不过是最后抵达神坛,获取“安禅制毒龙”秘技的必经之路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诗|王维《过香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