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

       个体的人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这是一个巨大的悖论。在我们自己看来,我们就是一切,例如,我们的生命终止了,对于我们而言,全世界也就消失了。因此对大多数人(以及其他物种)而言,失去生命是最糟糕不过的事情,因此尽量拥有最好的生活就是无比重要的。但是,如果从自然的视角俯视自身,我们显然又是毫无分量的。现实是,今天的每个人都只是约70亿人类中的一员,而人类又只是地球上约1000万物种中的一个。地球只是银河系约1000亿颗行星中的一个,而全宇宙有约2万亿个星系。人的寿命只是人类历史的约3000分之一,而人类历史又只是地球历史的2万分之一。换言之,我们渺小、短命得不可思议,无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其影响都是微不足道的,同时,我们又本能地希望有意义,希望进化,而我们只能产生一丁点儿意义。所有这些一点点的意义加起来,才是宇宙进化的推动力。

       阅读到《原则》中以上这段文字,我的心里发生了一次地震,而且余震不止。它使我认识到宇宙之浩瀚,人之渺小,人是多么的无知,而又自认为什么都知道,以为掌握了一点知识、有了一点认知就好为人师,洋洋自得,视众生为蝼蚁。另外,它使我意识到我们思维的局限,就像一个人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看到什么都是钉子。

       这使我想到老子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站在宇宙历史长河中看问题的心胸之广,境界之高,对自然法则理解得如此之深,真乃神人。

      这也使我想到了达尔文进化论,从主流观点“宇宙大爆炸”开始,爆炸之初,物质只能以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和中微子等基本粒子形态存在。138亿年前,致密炽热的一个小奇点爆炸之后不断膨胀,导致温度和密度很快下降。随着温度降低、冷却,逐步形成原子、原子核、分子,并复合成为通常的气体。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星云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和星系,最终形成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宇宙。46亿年前,大规模的地震、火山喷发,经历了千百次的磨难、不断地变化,地球慢慢形成,宇宙中陨石不断碰撞,陨石碎沫(流星雨,流星雨内含有生命所必要的要素)不断轰炸地球,最后形成大大小小的水池,最后水覆盖地球,生命慢慢开始,微生物-单细胞细菌-叠层石菌落-氧气-多细胞生物-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类动物-猿类-智人,万物一系演化,从一个物种到另一个物种,无不是进化的结果。从大隐士王东岳先生的“递弱代偿”理论看,我们人类要么自我进化成新物种,要么被其他物种代替。

       因此,我们要不断地认知迭代,实时更新大脑这个操作系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既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