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万人打出9.5分,这部热播剧让我们重新思考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被安利了好久,直到前两天才有时间把它追完。

一个少年,于母亲节的前一天,在有诚戏院,站在正放映着电影的大屏幕前,对着满室的观影人拿着自制的枪支扫射,造成了9死21伤的惨剧。

电影没有着重演这个中心事件的发生,而是通过呈现一次重大的恶性事件之后,与事件有关的人、吃瓜群众,媒体人、法律界的反应,向观众抛出了一连串重要却往往被忽略了的问题:什么是恶,我们与恶的距离有多远,在恶面前公众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罪犯以及家属。

到底什么是恶?

剧中,被公众定义为恶的,是那个杀人犯李晓明,但是导演却没有着重刻画他的恶,而只是把他表现成了一个普通的少年,从头到尾都没有几个镜头。

但是看完整部剧我们不禁要去想,真的只有李晓明是恶的吗?

把自己儿子养成了杀人犯的父母,是不是恶?为了收视率,不计后果,歪曲真相的媒体人是不是恶?曝光罪犯家属的信息,逼的家属走投无路的网友是不是恶?

恶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把恶定义为“伤害”,那因为失子之痛每天酗酒,忽视自己的女儿,让11岁的女儿认为妈妈不爱她,渴望通过恋爱来获得爱的那个妈妈,她是不是恶的?发现了罪犯家属的“藏身地”就有目的的接近、偷拍,并向媒体曝光,让对方没办法正常生活的那个学长,他是不是恶的?把视频的关键信息剪掉,引导舆论导致一对母子自杀身亡的7家媒体,他们的恶又比杀人犯少了吗?

在恶面前我们又该做些什么?

愤怒、批判,迫不及待的将罪犯绳之以法,把罪犯定义为变态、恶魔、人渣、禽兽,认为他天生就与常人不同,惩罚他一个还不够,要连带他的家人也必须陪着他一起下地狱,如果有人胆敢为他们辩护,连同这样的人也要被贴上“人渣”的标签,整个社会都要一起愤怒,所有人都只能有一种声音……

但是,这些愤怒、批判、刑罚或许的确惩了恶,可是能止恶吗?或者说,当我们一次又一次让恶性事件的始作俑者得到惩罚之后,这个社会就更安全了吗?杀了一个李晓明,难道接下来不会再有王晓明,张晓明了吗?

法律和道德的确可以止恶,但是它们的止恶能力是有边界的,而那些在边界之外的恶,不受道德约束,不被法律威慑的恶,像电视剧里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陈昌,反社会人格的李晓明,我们又要怎么样去避免呢?怎样去减少这样的人的存在呢?

把恶人绳之以法,就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了吗?

对于“吃瓜”群众而言,当坏人得到应有的审判,当正义得到伸张,或许这整个事件就结束了。但是对于被整个事件牵涉其中的人,受害者家属,罪犯家属,他们的生活要如何继续,他们的人生该怎样重启,他们的伤痛会不会成为社会中一颗新的小小毒瘤?

这部剧除了抛出问题,也在这些问题上给出了一些方向和或许可行的举措。在一次恶性事件之后,惩罚或许并不是最主要的,真正重要的是:

一,除了伸张正义,还应去挖掘“恶”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脉络。

“恶人”不是异类,他其实就是我们中间的,原本和我们一样的正常人,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人也不是非善即恶。

善与恶是一个刻度尺的两端,我们与恶没有距离,每个人都是善恶共同体,大多数人都在刻度尺的中间地带浮动,时而善多一点,时而恶多一些。但也有的人,因为人格障碍、生活经历等种种原因被不断推向恶的极端,但那些推动他走向恶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这个社会该挖掘、反思并加以遏制的。

二,在面对重大的社会事件时,媒体和公众,是不是也该冷静下来,反思一下在重大社会事件面前,自己到底该贡献些什么?

媒体的大肆宣传到底是在揭露真相,还是仅仅为了收视率、点击率,而让公众离真相越来越远?公众难以遏制的愤怒,铺天盖地的恶意言论,到底是在伸张正义,还是制造了更多的恶?当我们在对抗怪物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时刻反问自己,“我有没有也成为怪物?”

三,被害者家属,还有受到事件牵连的那些人,他们的心灵创伤修复,如何去帮助他们从阴霾中走出来,这是不是这个社会更该关注的一环?

电视剧的最后,给了一个让人充满希望的光明结局,罪犯家属和被害者家属一起去做心理咨询和创伤修复,罪犯家属努力赚钱、做公益,弥补自己儿子对这个社会,对被害者及家属造成的伤害,而那些被伤害了的人,也在努力开始新的生活。

结局或许过于理想,但这正是我们该努力实现的,当一个不幸事件已然成为无可挽回的现实,除了悲痛、愤怒,还应努力重生。

不需要逼迫自己原谅“恶人”,但要让自己学会放下。

-作者-

柒月暖阳,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穿越季节轮回,在无声中不颓废,不失色,花开成景,花落成诗,已出版《以一朵花的姿态行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26万人打出9.5分,这部热播剧让我们重新思考与恶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