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变式:变式就是在教学中,从不同角度组织感性材料,不断地变换事物的非本质性属性,而突出本质属性,并使有关的本质属性相互“联结”,形成“主心骨”,让学生领略“万变不离其宗”的奥妙。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成功的运用变式进行教学。下面谈谈在练习设计环节中如何运用变式进行教学的。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成为有经验的“舵手”,做好变式练习设计,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可以设计如下的变式题,逐步巩固得出的商不变性质的概念。

  第一层次:各题的商是几?已知40÷20=2,那么(40×10)÷(20×10)=?

  第二层次: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在○里填上“×”或“÷”。已知24÷6=4,那么(24×2)÷(6○□)=4,(24○□)÷(6÷3)=4。

  第三层次: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字。已知30÷6=5,那么(30×□)÷(6×□)=5。

  以上一系列的变式题由易到难,一环扣一环,不超过当时学生的认识能力,坡度适宜,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进行了发散性思维训练。

  比如:

  (1)一辆客车2小时行驶180千米,照这样计算,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3瓶饮料27元,5瓶这样的饮料要多少元?

  (3)旅游纪念品厂3小时生产60个产品,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生产多少个产品?

  通过先后安排三个不同问题的解决,试图引导学生发生各个问题之间的异同,不同的数量关系(分别从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和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来描述),却有相同的问题结构,有同样的问题解决的策略,都要先求出单一量,再根据数量求出相应的总量。

  不同的知识需要不同的变式方法训练,但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本质不变,变化非本质特征,使知识在不同情景下应用,以促进迁移。宗旨也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的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数学教学中开展变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动态处理,克服思维的心理定势,实现创新教育。

你可能感兴趣的:(变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