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2

打破常规的展示顺序

按照阅读文本的自然顺序,最先进入读者视线的是苏菲的故事,哲学课随之展开,直到文本一半之处,席德才款款露面。这不同于传统“中国套盒”将套盒逐层露出的方法,而是别具一格地首先展出第2层盒子,并处处设置悬念,引出第3层套盒,适时地让读者看到最外层的盒子。作者为何作出这种安排?这样安排对这组“中国套盒”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有利于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作品的趣味性。作品的开始和所有传统小说一样,一个人物———苏菲进入读者的视线。紧接着,她收到两封神秘的来信:一封是“你是谁”,另一封是“世界从何而来”。读者不由地想要知道“我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两封匿名信是谁寄来的?并迫不及待地看下去。之后,苏菲又收到一张联合国部队寄来的明信片,这张卡片是写给席德的,并且说请苏菲代转这张卡片最方便。但是,苏菲并不认识席德。那么席德是谁?为什么由苏菲代转最方便?一系列问题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并催促着读者继续读下去,就像读侦探小说一样。艾伯特说,哲学家追寻真理的过程很像是一部侦探小说,那么读这本书是否也是一种哲学式的思考呢?随着故事的发展,第1组问题的答案显现出来,并且构成了作品的另一层盒子,也就是哲学课。第2组问题的答案逐步显现,苏菲只是席德所读书稿中的人物。由此,席德的世界所构成的最外层套盒出现在读者面前。但是,席德的世界真的是最外层的盒子吗?有没有更高层次的盒子了呢?

其次,紧扣讲述的哲学史,展示顺序与内容相得益彰。席德在作品中出现是在讲述到文艺复兴之后。文艺复兴是人的觉醒,是对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的重新认识。此时苏菲彻底认识到自我的虚构性即代表了人的觉醒。因此,席德的出现形象地阐明了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文明进程。

再次,使套盒具有延伸性。读者首先接触到的是苏菲的世界,席德的出现大大地打破了读者阅读一般情节小说时习惯性的期待心理,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苏菲和艾伯特活在少校的心里,少校活在乔斯坦·贾德的心里,那么作者乔斯坦·贾德就是最高的上帝了吗?在席德这个最外层套盒之外,是不是还有一层套盒?读者又是怎样一种存在呢?这种内外错置的展示顺序不但收到了上述几方面的效果,也使得各层套盒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形成一组交叉共生的整体。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菲的世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