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第三章第16—19节(页码131—155)
【三个问题】
1.如何在文章中避免传达虚假的事实?
要避免将事实与主观判断混为一谈。可以加上作者的希望和推断,这样,读者就不会将事实与主观判断混为一体了。
2.如何加强文章的逻辑性?
“事实→结论”模式能加强文章的逻辑性,利用“所以”得出结论。
【流程⑴】把握事实
【流程⑵】根据事实导出自己的结论
写文章时,必须意识到这个“⑴→⑵”的流程。“结论”部分,自然要加入作者的意见、主张或价值观等。
3.在写文章中如何总结陈词?
【流程⑴】把握事实
【流程⑵】概括事实,传达信息
“总而言之”之后,接着写从前文(事实)概括出本质的“总结”,也就是说,用“总而言之”一词凸显出你最想传达的信息。
【五个金句】
1.所谓“事实”,应该是“谁都无法否定的事”,而判断则因人而异,千差万别,是通过作者自身经验、价值观、偏见等过滤而成的观点。
2.只要学会从眼前所见的情境中提炼(提取)出“事实”,那么自己动笔时,就能写出不含虚假信息的、诚实的文章。而且,在阅读别人的文章时,也能一下就看出其中的可疑之处,无论作者是否出于恶意而这么写。也就是说,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了,输出能力和输入能力也会得到整体上的提高。
3.如果只是叙述事实,而没有写从中得出什么结论,那就是作者的失职。
4.从事实概括出本质之后如何进行总结,正是考验作者功力的地方。
5.运用比喻时,最基本的条件是要比原来的事实更形象化。
6.“事实”和“结论”的因果关系越强,文章也就越有逻辑性。
7.用“所以”导出的结论,能鲜明地反映出作者本人的意见和价值观。也就是说,这项训练还能起到认真审视自己的意见和价值观的作用。
8.进行“总结别人话语的训练”时,并非只是随便概括就行,关键是要抓住话题的本质与核心。
【原文案例】
1.2020年奥运会将在东京举行,日本经济回暖是可喜之事。
原文的问题在于,作者把“日本经济回暖”的主观判断当成了既定事实来写。
⑴2020年奥运会将在东京举行,希望能成为日本经济回暖的契机。
⑵2020年奥运会将在东京举行,也许能成为日本经济回暖的契机。
⑴是作者的希望,⑵是作者的推测,也就是说,都属于作者主观判断的范畴。这样写,读者就不至于把事实和判断混为一谈了。
2.看见戴耳钉、染头发的高中男生时,
事实:有个戴耳钉、染头发的高中男生。
未必是事实(无法断定是事实):这个人举止轻浮。
当你看见这个男生,觉得他“举止轻浮”的一瞬间,就需要分辨这个印象是否是事实。从外表上看,当然是很有个性的,但能不能因此就断定说“举止轻浮”呢?说不定,他只是比较好打扮,而性格其实很认真的呢。
所以,如果在文章里这么写:“有个戴耳钉、染头发、举止轻浮的高中男生。”恐怕就不妥。如果只是“不够准确”倒也罢了,有时候还可能会被视为“传达虚假信息”。
3.这个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所以,要尽快安装红绿灯。
这句话又如何呢?乍一看,好像符合“⑴→⑵”的流程……但却缺乏说服力。因为,“没有红绿灯→要尽快安装红绿灯”的因果关系太过牵强(简单粗暴)了。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世界上所有的十字路口都需要安装红绿灯了。
这句话的问题主要在⑴。为了让“要尽快安装红绿灯”的意见更具有说服力,需要稍微强化一下⑴的事实。
这个十字路口没有红绿灯,因此,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这个月已经发生了两起汽车相撞事故,所以,要尽快安装红绿灯。
这就是强化事实之后的文章。补充说明“交通事故频繁发生”和“这个月已经发生了两起汽车相撞事故”的事实之后,“⑴→⑵”的逻辑就变得自然多了。
4.要学习如何从事实导出结论,“用‘所以’导出结论的训练”是非常有效的。当你看见或经历过某个事实时,尝试用“所以”导出自己的结论。
事实:在前面行走的女人被绊了一下,差点儿摔跤。
所以:我也得小心别摔跤才行。
5.要引进(采取)新做法之前,请先把原来的做法扔掉(舍弃)。
读者看到这句话时,也许会觉得有些纳闷吧:“为什么非得把原来的做法扔掉不可呢?”对于这样的疑问,不妨加上一个比喻:
就好比把杯子里的凉水倒掉一样,如果杯子里有凉水,无论你倒多少热水进去,也只能变成温吞水。
用“水”比喻“做法”,就变得很容易理解了。
【今日阅读收获及感悟】
事实与判断,这个部分可以运用到心理咨询中去。
许多来访者在遇到与他人沟通出现问题时,往往就是将事实与判断混为一谈,将自己的推论和判断当做事实来看待,于是要求沟通的对方也承认这个所谓的事实。
所以,来访者可以从自己的言行中学习区分事实与判断,锻炼自己对事实的认识,这样就可以帮助他更好的与他人沟通。
逻辑性,不仅仅是写作中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非常重要。逻辑能力的锻炼能帮助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见,同时也是“发现自我”的一个非常好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