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吉林与情境教学》

本书主要包括李吉林与情境教育的问题提出、思考应对、策略研究、内涵概括、操作要义、拓展延伸等。全书围绕儿童情境学习“真、美、情、思”四大核心元素展开,就此说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核心问题。《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语文课程教学是特定场景(学习情境)中的学生语文活动为主线,统整文本、知识和行为训练。如何创设语文情境,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从“情”字入手,披文入情朗读。通过真实可感的语言朗诗文本,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语音语调和情绪的把握,加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并且可以借此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带入文本情境,更好地理解与感受文本,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如,在朗读《赤壁赋》中苏轼引用曹操典故“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时,因为流露出一种“而今安在哉?”情感,故读此句时语速较快、情感失落、转而旷达。在朗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中关于“荷”的描写,应该语速稍缓、颇不宁静。

二、以“美”字为依托,利用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渲染情境。在创设语文教学情境中,通过必要且不同类型的音乐、视频等,带着学生进入不同情感体验的情境中,让文本与音乐得到有效的融合,营造良好的文本阅读氛围,深度体味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对文本有更深刻的感受与体悟。同时,可以在此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审美创造、形象思维能力。如:在讲授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如何感受琵琶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高超技艺,不得不借助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欣赏这种国韵之美。

三、围绕“真”字,开展生活化教学。从生活出发,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写作等。如,最近要求学生写一篇《戴口罩的春天》为题的记叙文。但一提起这个主题,学生可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等“大”人物,言之必空洞无物。写作之前,先讲述了我在疫情期间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果然,学生被带入生活化情境中,“思接千载,文通万里”,将身边那些活生生的例子写得惟妙惟肖、温暖感人。学生也捕捉到了疫情期间那些基层党员身上所体现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继承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四、以“思”字为抓手,以“情境任务”开展为途径。活动包括课堂中思辨性讨论、某一问题的个人见解。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由于“心里颇不宁静”,游览清华园荷塘后,到底“宁静了没有?”这是学生读懂整篇文章的核心。再如:《史记·伯夷叔齐列传》中,学生讨论“你认为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大树之上到底有没有做到孔子认为的‘求仁得仁’?”等问题。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发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李吉林与情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