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以人为中心疗法(二)
三、治疗过程
(一)治疗目标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目的在于帮助来访者获得更高水平的独立与整合。罗杰斯认为治疗的目的不在于解决问题,相反,治疗是要帮助来访者成长,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当前以及未来可能遇到的问题。治疗的根本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氛,从而帮助来访者成为一个充分发挥自己功能的人。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基础在于:在与处促进型的治疗师互动的过程中,来访者将有能力定义并明晰自己的目标。虽然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师都同意不为来访者设立他们需要改变的目标,然而,在如何更好地帮助来访者达成其目标方面,不同的治疗师则有着不同的观点。
(二)治疗师的功能与角色
对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相关研究表明,治疗师的态度,而非其知识、理论或技术,才是促进来访者人格改变的基础。基本上,治疗师会把自己作为促进来访者改变的工具。当治疗师与来访者进行面对面的接触时,他们的“角色”其实并不具有任何特定的角色特征。他们不会迷失在专业化的角色中。
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治疗师的机能在于投入到治疗中、理解来访者并关注其即时体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治疗师必须愿意进入到与来访者的真实的人际关系中。”通过与来访者保持一致、接纳来访者、对来访者产生共情,治疗师就可以成为促使来访者改变的催化剂。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治疗师一般不会探讨来访者的历史,也不会使用启发性或是盘根究底式的问题,他们不会对来访者的行为作出解释,不会对来访者的观点或计划进行评估,更不会替来访者决定治疗的频率和长度。
(三)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体验
如果治疗师创建出了一个有益于自我探索的治疗氛围,来访者就有机会探索自己的全部体验,包括感受、信念、行为和世界观。
当来访者刚开始与治疗师接触时,会怀着不一致的态度;也就是说,他们的自我知觉与他们的现实经历之间存在着不一致。
来访者寻求治疗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产生了无助、绝望或无力做出选择的感受;抑或者,他们觉得自己无法有效地引导自己的生活。在以人为中心疗法的理论构架中,来访者在治疗中会迅速认识到自己可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且可以通过获取更高水平的自我理解来学会让自己获得自由。
随着治疗过程的继续,来访者将探索更多的信念和感受。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恐惧、焦虑、内疚、羞愧、憎恨、愤怒或其他那些他们觉得过于消极而不愿纳入到自我结构中的情绪。通过治疗,来访者将更加欣赏自己,其行为也将更具弹性及创造性。他们不再总是关注如何符合他人的期望,因此就能采取更加真实的行为方式。
以人为中心理论的哲学根植于这样的假设:能够对来访者起到治疗作用的、能够促进来访者的自我成长的、能够激发来访者改变的人只能是来访者自己。
(四)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的关系
罗杰斯根据他对治疗关系的假设提出:“如果我能提供某种特定的治疗关系,来访者将发现自己有能力去运用这种关系来促进成长及改变,并继而得到进一步发展”。罗杰斯进一步假设:“重大、积极的人格改变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发生”。
当来访者体会到,治疗师对自己的接纳性倾听时,他们就将逐渐学会以接纳的态度聆听自己。当他们发现治疗师对自己的关心和重视(即使对于那些被认为是消极的、必须被隐藏起来的方面)时,来访者也会学会开始重视自己。当来访者感受到治疗师的真诚时,他们就会卸去防御并学会真诚地对待自己和治疗师。
这种疗法也许应该被形容为一种存在方式,一种来访者和治疗师展现自己的人性、共同参与成长过程中的一段旅程。
(1)一致性或真诚
真诚意味着治疗师要自然真实;也就是说,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要表现得坦诚、一致、可信赖。治疗师的这种真实性是治疗效果的关键。
治疗师可以通过自身的真诚向来访者示范如何获得更高水平的真实性。一致性意味着治疗师应该在治疗关系中表达生气、受挫、喜欢、吸引、关心、厌倦、烦恼等一系列感受。这并不意味着治疗师需要分享自己的所有反应,治疗师的自我表露也应恰到好处。
(2)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接纳
治疗师需要向来访者表达的第二个态度便是对来访者这个人的深入而真实的关怀,或者说是一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这种关怀应该是无条件的,治疗师不应该对来访者的感受、思想与行为进行评估或判断。这不是“当你……的时候,我会接纳你”的态度;相反应该是“我会接纳你,因为你是你”的无条件接纳态度。
罗杰斯的研究表明,治疗师对来访者表达的非占有性的关怀、重视与接纳的程度越高,治疗成功的可能性越高。
(3)准确的共情性理解
治疗师的主要任务是在治疗的面对面互动中准确而敏锐地理解来访者的经历和感受。
共情是治疗师能感同身受般地理解来访者的感受。治疗师应该能够通过自身与来访者相似的感受而与来访者分享其主观世界。然而,治疗师一定不能丧失自己的独立性。
共情能够帮助来访者(1)关注并重视自己的经历;(2)以新的方式看待自己原有的经历;(3)修正自己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认知;(4)提高来访者对决定并通过行动实践这一决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