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我》——创造自我的历程

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这本书和我之前读的《转行》核心思想很接近,都是强调自我决定论而非自我发现论,只不过这本书更广泛,针对的是整个人生,而转行则围绕职业生涯展开讨论。

我读这本书受到的震撼比转行大了很多。一是文化因素,这本书的作者为同时代的国内人,举的例子都是贴近生活的熟悉的案例,书中有好几处描述让我感同身受。《转行》则是典型的美式书籍,大篇幅的案例不适用于国内国情,读起来有一种隔阂感。二是这本书提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技巧,但又不局限于操作层面,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人文关怀,这种感觉很少在阅读非虚构书籍时体会到,读此书让人感觉精神受到了抚慰。

早几年读此书由于经历不够我可能没这么激动,如果过了30再读可能又会觉得此书内容过浅而丧失兴趣。只能说,我在恰好的时间读到了这本书,这本书所讲的内容又刚好贴合我目前的状态,这次的阅读体验可遇而不可求。

本书分为五个部分,针对每个部分我总结了一个最触动我的点,做为阅读此书的输出。

行动:如何发现和改变人生假设

这部分收获了一个工具:心理免疫的X光片,由此让我意识到了我的一个人生假设,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这一点之前在这篇文章写过裸辞周记Week4:又回到了起点。

思维:不要停留于自我,而需要与世界互动

这部分最大的惊喜是发现了一条新的道路:向外去探索世界,而不是往内关注自我。
这部分其实我做了很多笔记,很多有收获的点,但都比不上下面这段话:

人总是兜兜转转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好像搞清楚这个就能获得成长。所以我们会很在意自己聪不聪明。
聪不聪明不是我们的特性,而是我们与环境互动方式的特性。如果这种互动方式好——世界向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努力解答问题——我们的能力就会在这一问一答中成长起来,所谓的自我也会变得丰富起来。如果这种互动方式不好,比如,你觉得世界和他人太危险,这种互动就会中断。我们会把注意力投射到自我身上,以此来回避世界的挑战。
你可能还会经常问自己:我是什么样的人?别人会怎么看我?我这么是对还是错?我们原本是想通过解答这些问题来发展自我,但因为没有和世界的真实互动,自我发展反而停滞了。
所以,不要让这种互动停止。否则,你就会死守着一个僵化的自我评价停滞不前——无论那些评价是聪明、能干、懂事或者别的,也无论那些评价来自于父母、师长、领导还是心爱的人。
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这个世界互动才重要

关系:把关系放在系统的视角看待

这一部分的启发是:把自我放进关系中看待,把关系放入系统中看待。
我之前对自我的概念,都是独立于关系的,这部分打破了我的认知,让我意识到自我和关系密不可分——关系和自我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走出瓶颈:两种选择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两个名词,经济选择和心理选择。这个概念让我意识到我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把所有选择都当作了经济选择。
经济选择是指用经济学的模式来思考怎么选择,考虑各方面的利弊得失,来指导我们的选择——但这个决策模式有两个弊端:信息不完备,和我们并未作出真正的选择,只是信息的加工和计算者。
心理选择是关注现在,而不去考虑未来的利弊得失,把选择看作是不同自我的竞争,去思考每一个选择背后可能的自我是什么,我们愿意成为哪一个自我。
经济选择是根据外在作出的选择,而心理选择是根据自我作出的选择——后者意味着我们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这往往让人逃避。但只有心理选择,才能不断塑造可能的自我。

人生地图:否定的历程

这一部分无法分割来看待,而是作为一个整体让我回顾了我的人生经历,想抛开书谈谈自己的感受:
关于自我,我算一个探索的比较多的人。我从中学时代就困于这些疑惑,想要了解自我和世界,有时候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有时候又完全丧失了信心。最近这一年才发现,我的方法完全错了——我在寻找没有答案的答案,试图在一个半成品中去找到成品,又因这个行为停止了创造。
我一直以来都试图去寻找人生的答案和真正的自我,就好像在一幅画没画完之前尝试去看到画面全貌,而这个找寻的过程,也让我从创造的状态变成了凝视,停滞了绘画的过程。这种凝视的模式让我在青春期的某个阶段受益,让我觉得我在寻找一种真相,是一个求知者。然而随着人生不断改变,这种模式带给我太多痛苦,我需要改变我的行为,从凝视变为创造,去探索新的人生地图。
这是一种否定,但也是自我发展的必经历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了不起的我》——创造自我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