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读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杂感之二

        蜗居的日子里,在正常生活工作之余,读书是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
        自3月1日创建“芳香怡人读写交流群”以来,向热爱阅读的老师们推荐了第一本书——《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原计划一个月读完的,却因颈椎、腰椎老毛病的双重夹击而搁浅几日。最终用时一个月零十天,或深或浅地读完这本书。虽谈不上兴奋,却能够在精神上聊以自慰。
       


        诚然,读书绝非为了寻找一时的安慰与满足,而要不断思考总结,学以致用。“中共中央第一支笔”胡乔木曾说:“读书不能盲目求快,不能囫囵吞枣,要像牛吃草一样,要反刍。即要思考书中的观点是怎么得来的,有些什么新材料、新理念……”。基于此,我要对自己的所学所思进行咀嚼品味,并联系书中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指导并改进我们的语文教学,这才是读书该有的初衷。
        这本书余老师以自己十年来丰富的教学实践为例,向我们诠释了语文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所选课文涉及不同版本,不同文体,内容丰富,每个课例都力求让学生在灵动的课堂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设计简明且实用,高效而雅致。余老师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技法的有效创新,更是对传统教学教师满堂灌,并用大量低效繁琐的作业来对付学生的粗俗做法的一大挑战。书中的诸多课例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点迷津,令我茅塞顿开,对曾困扰心中的疑团产生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和希望。
        经过阅读,我发现余老师对教学细节的设计始终在强调几个关键词:利用教材、实践活动、朗读体味、美点欣赏等,这些关键词意在强调:要设计实用高效的教学细节,教师就要充分利用教材,研读教材,提炼、整合教材中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多形式多角度的朗读品味、美点寻踪等手段,设计出生动、丰富、有一定力度的课堂训练活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要把课堂大量时间还给学生,用来开展语言学用与能力训练,从而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积累知识、提升能力。
        我一直认为,“朗读体味”这一教学设计,是最实用有效的阅读训练形式,因为朗读教学首先要重视文本,即关注教材内容的诵读品析,同时也要重生本,因为教师要着力突出学生的阅读感受、阅读品味等语文实践活动,因此,语文教学往往不是单纯的朗读,而是常常将朗读与品析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语感和阅读能力。
        教学时,我们可以先朗读课文再共同品析,也可以多次朗读,每次读后都有品评。这是一种将教学活动向文本深处引入的教学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散步》的开头,余老师进行了“读品结合”的教学设计:首先引导学生用叙述的平静的语气朗读,然后进行品析:这是开门见山式的开头,属于倒叙的写法,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展现了一个温馨的生活画面;然后再用有情致的语气朗读,并这样品析:这句话点明事件、地点、人物,全句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现在这样具体的写法,表现出了浓浓的亲情;接下来强调:朗读时可突出“我”字的重音,品析原因:“我”这个字摆放的位置很重要,放在最前边这暗示出一种责任感。而且“我”多次出现却不觉得烦琐,倒有一种节奏感。证据话剧是很美,读起来给人富有诗意的感觉,且这样写显得庄重,表现出“散步”在“我”心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
        这样的朗读与品析,有着非常浓郁的语文气息,且几次朗读活动均源于教材内容,不需要借助于其他教学资源,但是这样的课堂活动却往往会出现让人意想不到的“生成”,这是教师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和个性解读,因此它又高于教材。
       


        记得在一次语文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在执教《天上的街市》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每次朗读前她都会提出要求,如初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读,读出韵味;三读,读出感情……且每次读后,她都会让学生进行品评,如初读后问:此时,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街灯、明星等,这些景物我们能看到,是眼前的实景,。由此,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所展示的画面;再读后问: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此时随机播放夜空群星闪耀的视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天上的明星、美丽的街市、牛郎织女等,这些景物是诗人根据眼前实景而想象到的,在你的想象中,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怎样的生活?三读后问,牛郎织女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神话传说中的悲剧结局有所不同,作者这样想象,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这样设计教学活动,不仅在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朗读活动,更是在层层深入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有了前面每遍朗读的铺垫,学生的语言品析活动将会更加顺利、更加活跃。
        像这样的朗读品析训练很讲究朗读“角度”和“层次”的设计,对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训练上表现出很大的力度,且这种力度远非那些对学生“读得文从字顺”“请同学们读出感情”等空洞无物的指导所能及的。因此,这样的朗读形式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的语文文字之上,而是要善于挖掘文字背后的内涵和意蕴,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此外,“朗读体味”还可以体现为“以读带析”,即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带完成一定的品析任务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设计的优势在于:学生需要自己去朗读,去感悟,去分析,去概括等,方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实实在在训练学生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如余老师执教《纪念白求恩》第三、四段时,让学生思索一下怎样读出层次来。读第三段时,让女生读出第一个层次,男生读出第二个层次;读第四段时,请一名同学读第一个层次,然后大家一起来读第二个层次。通过朗读活动,初步了解文章“叙议结合”的写法,其中“叙”是基础,再通过“议”来保险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朗读之后概括各段的主要意思,从而对课文内容加以浓缩,吸取其精华。
        但是,这种教学活动对教师品析理解课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课文只是浅尝辄止的理解分析,是不能设计出高效的教学活动的。因此,再次向我们发出挑战:只有深入研读文本,才能把教材读“厚”,才能设计出具有创意的课堂实践活动。
       


        从“读品结合”“以读带析”这两种教学细节设计可以看出,余老师有着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源于他日积月累地钻研教材,源于他理性而深邃的教育智慧,更源于执著而深挚的教育情怀。
        读余老师的《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一书让我明白: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课堂活动要立足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高于教材——读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杂感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