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航运建设的思考

马云曾说过,数据就是未来的石油,阿里巴巴不是什么电商公司,它是一个数据技术公司。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概念不断的冲击着人们的视野,悄无声息的改变着各行各业,这一切变化的本质就是对数据的应用。

十九大报告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数字化航运建设就是这些计算机技术与航运业的有机结合,这将是新时代背景下航运业一次新的革命,将从多个维度为传统航运业提供新竞争力。

关于数据挖掘的思考

谁掌握数据,谁就拥有未来。然而光有数据不能很好的应用,数据只能成为沉默的金子。

2015年10月,央视推出的“数说命运共同体”专题中,5位数据分析员用了21天分析从GPS系统获得的“全球30万艘大型货船轨迹”,从数据分析中他们发现,过去一年里,途经“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海上货运量增加14.6%,而同期全球航运总量只增加3.8%。对于这个专题中核心数据的挖掘来说,GPS系统至关重要,而GPS系统就是一种与地理位置相关的传感系统。

上面例子中数据及其应用就是很现代的方法,然而对于航运企业,这只是一种最基础的分析。航运企业依然存在大量的沉默数据,下面我举两个自己看到的数据浪费现象。

1. 最优航线设计

据我所知,目前航运企业周班服务及其航线设计,都是通过人不断的积累经验,再根据市场变化不断的推理衍化得来的。然而,只要是人设计的航线,很难被称为最优航线,因为人逃不开两种制约,第一种是自己经验、以及市场消息的制约。第二种是人性的制约。这里分享两件小事。

第一件,曾经马来西亚的巴生是欧洲货物通往东南亚的最大中转港,但受于航线制约,某司航线曾需部分运至国内,再中转至东南亚。但是,当企业新开一东南亚航运子公司后,巴生的转运配载能力大大加强。对于一般人来理解,这时航线设计应该更改,欧洲货物在巴生直接转运即可,这样可以节省下大批货物往返巴生和国内的舱位。然而,由于消息共享问题,航线设计部门没有重视该消息,原航线居然在新东南亚航运子公司运行一年后都没有改变,这无形中给航运企业大大增加了运营成本。

第二件,即便是公司内部,有人必有江湖。中远目前依然延续各区域独立运营的机制,因此为了提高自己区域的业绩,很多口岸在转运时经常故意甩掉其他区域转运货物。当然也不只一次的出现,各口岸区域争抢舱位的想象。虽然公司制度上设计了很多方法来避免此类事情发生,但是如何做才能使公司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单独区域利益最大化,很少有人可以给出明确的答案。

上面两件事情,其实大数据应用和人工智能的结合,已经可以很好的给出解决方案。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各口岸进出口数据,公司船信息数据,口岸装卸数据等模拟出无数航线运营方案,而且不用担心出现以上两种无形中伤害企业利益的情况。更关键的是,这些数据是企业本来就有的,只不过重新利用分析,哪怕只减少5%的运营成本,对于企业来说也是一项重大利好消息。比如钟摆航线的出现,曾让不少航运老人跌破眼镜,因为无形的两个航线合并调整,居然可以减少一条配船,这对航运成本的节省至关重要。但不要忘了,这种航线设计是多人积累数十年经验累积所转化,而如何采用人工智能进行计算,更优化的三角航线等设计,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时。

2. 消费者剩余

美国有家连锁超市,突然被一个父亲告上了法庭,理由是其损害了他女儿的名誉。原来这家超市一直给他女儿推送奶粉、纸尿裤的广告,但是他的女儿却刚刚上初中。超市经理赔礼道歉说,可能是我们搞错了。可是两个月后,这位父亲又回来了,因为他发现女儿真的怀孕了。其实,这家超市根本就不知道这个女孩是谁,它们只不过是监测到她买东西口味的变化,再通过大数据分析,推测出这一个结论。比如,她会偏好味道淡一点的洗发水,商家就能根据这种变化,推断出她可能怀孕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大数据技术的一种典型应用。当然,大数据技术的威力远不止于此,它已经让许多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成长为独角兽企业。那么传统的航运企业,手里掌握着大量的进出口数据,可以说是坐拥金山,但是如何开发这座金山,就成了当下关键。我们究竟应该如何拥抱新技术,以适应新时代的市场需求呢?

我认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进行画像,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最大限度的赚取消费者剩余。(所谓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又称为消费者净收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比如同样一瓶水,一名普通人愿意花1元钱进行购买,而一个富人,就可能愿意花10元钱进行购买。)

所谓用户画像,就是多维度的了解客户需求,对不同客户定制化不同的服务。比如房地产领域的链家,就根据大数据基础,对自己的用户进行画像。其中包括用户基本信息,需求信息,价格等100多个维度。这种画像的好处是可以让销售、服务人员等都会客户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并根据大数据计算,推到出客户可能的需求,提前做好营销宣传等等,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成交率。

我们航运企业,虽然现在也有客户信息维护,但是目前仅限于单维度的基本信息,客户需求、客户的交易行为,航运价格的耐受程度等都缺乏有效的数据利用,更何况一些客户的需求仅反映在客服人员手中,无法数据化,缺少信息转化为数据的能力,而这些将是销售思维转换成服务思维的根本立足点。客户的画像不清晰,对客户接受价格能力缺乏预判,仅限于销售人员的经验,这种单纯靠人来判断的模式已经逐渐落后于市场,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通过人工智能对现有数据的进一步整合分析,企业完全有能力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甚至更大限度的赚取消费者剩余。

关于数据收集思考

产业升级最核心的是产业的数字化,每一个环节都要数字化。因为在数字化的基础上才能做更多的分析,开始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传统航运企业固然有很多沉默的数据,但是更多维度上,我们的数据其实是缺乏的,想要航运数字化,这些缺乏的数据必须要补上。

上文GPS的例子中,有一个重要数据收集组件——传感器。比如一家航运公司,在船上装了大量的传感器,把航运过程中的船身状况、发动机状况、海面状况等全都数字化,然后再进行后期优化,调整发动机转速和航线,结果就可能让航程中的燃油消耗降低。再比如所有集装箱,集装箱的装卸、运输机器及封条上都装上传感器,那么这些传感器就可以实现集装箱运输状态透明化,再配上区块链技术,箱管、箱检的人力成本将会大幅度下降,装卸效率也会进一步提升。

人工收集的数据永远是有限的,有可能出现错误虚假的,而传感器不会。换句话说,数字化是传感器时代,物联网的进一步应用将有效的提高企业的数据收集能力,为数据的更好应用。

关于数字化推动行业变革思考

2013年12月12日,中国工业界的历史上金额最大的豪赌出现了。在那一天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仪式上,小米手机公司的创始人雷军先生和格力电器公司的CEO董明珠女士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打了一个十亿人民币的赌。前者表示当时年收入不足百亿的小米公司能够在五年内超过当时年收入已经过千亿的格力电器公司。后者当然不信,于是有了这场豪赌。现在5年的时间快要到了,如果不出现意外,应当是雷军赢。

小米从一开始就没有把自己定位在制造型企业,它卖手机并非满足于挣硬件的利润,而在于获得用户,这一点它和格力的思路完全不同。小米是通过对于用户的经营,从每一个用户身上获得长期的收益。这样原来单纯靠挣微薄利润的手机产业,在小米手里,就成为了一个聚集用户,长期赚取用户价值的新产业。而且,小米认识到在未来最有价值的资源是数据,这一点它比国内所有的手机厂商做得都好。靠着掌握了大量的用户数据,小米才做到了在智能家居方面让用户感觉很贴心。

数字化航运可以学习小米模式:“原有产业+大数据=新产业”。

举个设想中的例子。

航运业可以通过整合数据流,打通上下游的信息沟通壁垒。在自己研发的数据系统平台上,协助研发面向上下游企业的子系统,免费提供给客户与供应商。这样的好处是系统间信息沟通便利,数据获取成本降低。而且通过自己平台,不断增加关联企业使用粘性,从而最终达到扩大市场占有率的目的。

数字化行业变革,目光不能只聚焦于航运企业本身,下个时代的数字化航运业,和现在相比肯定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是一场打通上下游甚至相关其他行业的系统性变革,值得我们现在就不断的拓展和尝试。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字化航运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