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只需认真地活着

01

记得第一次看《活着》,是著名导演张艺谋拍的同名电影,也是他的巅峰之作。当时还是大学时期,舍友调侃,说:“连老谋子《活着》都没看过,居然也敢称电影迷”,然后灰溜溜地去补习功课。

看完以后,对于当时还是一个不知愁的稚嫩学子,我觉得这部电影离我太遥远。世间怎会有如此巧合,来形成这样一部人生悲剧?

出于对电影情节的不解和排斥,那时并没有去细细品味里面含义,活着难道是来经受苦难的?那世间潇洒的人何其多,不科学,不理解。

那年,我20岁。

02

2010年12月,25岁,我的人生经历了一次最沉重的打击,我的父亲就这么离开了我,毫无征兆。

生活一下子跌落了谷底,整个人失魂落魄,每一天在漆黑夜晚,都在怀疑明天是否太阳会照常升起,自己还能否有勇气矗立昂然。

那时明白了,原来苦难其实离我那么近,就是那么一个夜晚的时间。只是我在“幸福”的时光里沉睡了。

那年,我研二,尚未毕业。需要面对毕业设计、找工作、还有一个破碎家庭和亲人们的期盼。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很沉重,却又不得不向前迈进。

不经意间,想起了电影《活着》里面的福贵,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送走一个个亲人的福贵,突然领会了那样一种心态:活着你不得不必须经历悲伤、悲伤过后你需要找到忍耐,只要还有牵挂,就必须继续自己人生。

后来,我想通了,死去的人悄然远走,活着的人还要为死去的人继续活着,延续未完成的使命。我并没有如此强悍,只想着父亲一走,还有母亲、爷爷奶奶需要照顾,需要尽快振作,让她们放心。

再后来,我顺利毕业,找到了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

03

2017年,经过了这么几年的奋斗,工作上逐渐摆脱了稚气,身板渐渐强硬起来。彼时已是2个孩子的父亲。

虽然在前几年挣扎的时候,时常会想起《活着》里面的场景,想起福贵,觉得自己并没有那么惨;可能也是一种阿Q精神,总觉得还有比自己更不如意,生活更艰难的人,慢慢就释怀了。

匆匆那一次的电影之旅,静悄悄地影响了我这么多年。说来惭愧,这么多年这么好的一部作品我竟没有认真拜读一次原著。

终于,我读完了,震撼了。

张艺谋导演可谓当今影视巨匠,教父级人物,加上瑰宝级演员葛优的演绎,电影《活着》无论是人物表现、色彩描绘都十分贴近原著《活着》,但读完原著,还是觉得力道不够。也许是老谋子留力了,心怯了,但拍成这样已属不易。

原著《活着》将每一笔苦难都刻画得更加赤裸、锋利,读来让人感觉着实透不过气来,尽管如此,福贵的自述又如同湍急河流中的一叶扁舟,经历了无数风浪,平静地漂泊着。锋利与淡然形成鲜明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了最真切地人生魅力。

正如作者余华在自序中曾写道: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一生时,他苦难的经历里立刻充满了幸福和快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和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所以很庆幸,我阅读《活着》原著时,已不再“年轻”。

04

活着,就是生而为人,最伟大的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当我们有一天真正看懂了《活着》,说明我们已经真正经历了苦难,懂得了忍耐,扛起了责任,了解了人生。

现在的我,会畏将来,也会念过去,但我想,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并且认真地活着,为我的孩子,亲人和朋友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只需认真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