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

周二儿子要期末考试了,我问儿子:“你自己复习可以吗?用不用妈妈帮你复习?”十岁的儿子说“我自己复习就可以了。”我虽然心里隐隐有点担心,但是一想到刚看过的《无声告白》这本书,就对自己说,还是让孩子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吧,他总要学会自己成长,就像小说的主人公一样,我们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还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吧。


《无声告白》是由华裔作家伍绮诗耗时六年写就的长篇小说,伍绮诗是美籍华裔作家,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无声告白》横扫2014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1名、2014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年度最佳图书、2014Buzzfeed最佳虚构类图书等多个奖项。获奖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无声告白》我花了一周把它读完,说句实话,读这本小说非常的压抑,但是故事情节还是很引人入胜的,小说从家中二女儿毫无征兆的死亡开始入手写起,即而开始描写在二女儿死后,家中成员的一系列的故事,并追本溯源的探索出二女儿的最终死因,及家中各成员完成自我救赎的过程。


1父母不要把自己的期待强加到孩子身上。

我们终期一生,都在摆脱父母的期望,却还是活成了父母期望的模样,但我们终究是不甘心,又将这一期望开始强加于自己的孩子身上,想把孩子培养成我们自己期望的模样。

小说追本溯源引出妈妈玛丽琳与爸爸詹姆斯的童年生活。玛丽琳自小就与妈妈相依为命,自小父亲离开,她便成了妈妈的全部,妈妈一直希望她能够像个家庭主妇一样,嫁个好男人,生几个小孩,一辈子相夫教子就可以了,但她一直想要与众不同,不想活成妈妈的样子。她拒绝去上女孩子都要必修的家政课,不好好作家政作业,但是这样也没有让妈妈放弃对自己女儿的培养,在得知玛丽琳要去哈佛读大学,妈妈的第一反应也是可以在哈佛遇到优秀的男人。

在玛丽琳终于不再对自己抱有更大的期望的时候,她开始把自己的梦想“当一名出色的医生”强加在女儿莉迪亚身上,她不停的暗示或是明示莉迪亚以后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女医生,“穿着整洁的白大褂,拿着听诊器为病人诊断”,所以她不停的要求女儿莉迪亚学习物理和化学,哪怕是女儿并不喜欢物理,她也要要求女儿门门功课都要是A才行。可想而知,莉迪亚每日都活在妈妈玛丽琳的注视之下,丧失了一切15岁少女那个年纪该享有的快乐和自由。

莉迪亚的爸爸詹姆斯从小是贫穷的华裔二代,因为肤色和长相与周围的孩子不同,从小就倍受歧视,他总是感觉不能融入到人群中去,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融入美国,他还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在学校交到很多好朋友,不要像他小时候一样被别人排挤。他每天都会询问女儿莉迪亚有没有跟朋友一起玩,自做主张的替莉迪亚安排和朋友的聚会,送《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这样的书给莉迪亚,就是为了让莉迪亚能够学会怎么搞好人际关系,不要走自己的老路。在听到莉迪亚与同学讲电话,会露出慈祥老父亲的笑容。但是当莉迪亚死后,詹姆斯才知道,原来自己的女儿在同学们眼里并不是一个合群的小孩,那些莉迪亚天天跟同学们煲电话粥也是装给詹姆斯看的假象,他一直都不了解自己的女儿。

爱从来不是强加,做父母的总是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优秀,但是这种过分的关注在孩子看来,尤如稀薄的空气让人难以呼吸,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按照我们规划好的人生路线去走,减少失误,免于挫败,但是这种规划在孩子看来就是桎梏和束缚,不自己体会失败,又怎能了解成功的不易,不自己体会挫折,又怎能积累人生宝贵的经验。


2父母要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

 

一个家庭,三代人的生活,其实莉迪亚的悲剧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答案,玛德琳从来没有停下来,真正听一听莉迪亚自己的想法,她总是在要求,不停的要求莉迪亚的学习物理、化学那些以后能考医学院的学科。在莉迪亚物理没考及格的时候,她也没有听一听莉迪亚不及格的真实原因,而只是粗暴的将这一次考试当成自己和莉迪亚的耻辱,一遍一遍的给莉迪亚改正,逼莉迪亚熟记那些物理概念。这可能是我们每一个父母在看到孩子试卷后都会做的一件事,却没有听听孩子的真实相法。


大儿子内斯自妈妈离家出走之后,就疯狂的迷上了宇宙和外太空。当他向爸爸詹姆斯讲起自己的爱好时,因为詹姆斯一直深陷玛丽琳离家出走的痛苦中,没有兴趣去听内斯关于宇宙的宏伟志愿,还粗暴的打了内斯,致使内斯之后变得谨小慎微,从不敢向别人提起有关于这方面的话题,他一直将自己的爱好与梦想藏在自己的房间里,直到他真正的将这一梦想孵化出来。

小女儿汉娜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注,从来不曾被父母温柔的抱在怀里,每当她想亲近妈妈时,总是被妈妈玛丽琳不耐烦的赶走,甚至还常常忽视她的存在,有好几次当汉娜出现在餐桌前玛丽琳才发现忘了家里还有一口人,没有拿汉娜的餐盘,而小汉娜小小年纪就学会察言观色,经常落在角落里或是桌子底下观察家里的一切。没有人去认真的听她讲话,总是把她当成透明的一样。

做父母总是犯一个自以为是的通病,认为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孩子,从来也不会蹲下来听一听孩子自己的想法,更别说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更多的是命令或是劝导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打着为你好的名义,绑架了孩子的一切自我选择,从来没有尊重过孩子,没有给孩子选择的权力,这样家庭教导出来的孩子要么唯唯诺诺,要么非常叛逆。


3活出自我才是对自己最好的救赎

女儿的死对玛丽琳与詹姆斯的打击都非常大,做妈妈的一直不肯接爱女儿自杀的现实,玛丽琳怎么也想不通女儿为什么会自杀,她更愿意相信自己女儿是被人谋杀的,直到她发现莉迪亚一直将外婆的菜谱藏在书架的最底层,她才知道,女儿一直在渴望她摆脱因为外婆的影响给她造成的伤害,活出真正的自我。

莉迪亚一直活在恐惧中,她害怕妈妈再一次离家出走,害怕爸爸会因为妈妈的出走再一次崩溃,她将自己的安全感全部寄托在家人紧紧守在她身边上,好像任何一个人的离开都会让她痛苦不堪一样,她偷偷藏起哥哥内斯的哈佛录取通知书,就是害怕连内斯也离开她,留她一人在家里独军奋战,当看到内斯因为要离开家去哈佛上大学而兴奋的时候,她内心充满了对内斯要离开她的仇恨,她选择跟内斯一直不喜欢的邻居杰克谈恋爱来刺激内斯。当她发现她无法阻止内斯上大学离开家就像她无法反抗爸妈对自己的过分期待一样时,她深深的绝望了。在湖中央,她终于觉醒要做回自己,要活出真实的自我,不再将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当成自己唯一的生存目标的时候,她选择从最初她一直恐惧的游泳开始,但是她没有赢过湖水的承载能力,沉沉的深入湖底。


我们一直听到“原生家庭”这个名词,原生家庭的影响真得是不可破解的魔咒吗?不是的,我们从来没有真正的去想过改变的话,那我们还是在重复走父母的老路,就像玛德琳在重复母亲对自己的关注一样,又把这个关注复制到自己女儿莉迪亚身上,如果玛德琳真得想改变这种上一代人将期待强加给下一代人的模式,是可以去阻止自己家庭悲剧的发生。多听一听孩子自己的心声,多去尊重一下孩子自己的想法,孩子才能活出与父母不一样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放手,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