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高中语文阅读题内容的思考

图片发自App

      最近,很高兴地,我看到语文试卷对现实的关注。有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有关ABC智能时代的文章,其中对学生最有震动的是马云在底特律畅谈自己的预想的话“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30年,人类每天只需要工作4小时,每周只工作4天——”;有选自《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等知名媒体的有关数字经济的文章,其中态度明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还不够发达,我们要加速发展。

        读了这样的阅读题,看到学生们的反应,我很担忧。学生只看到了马云畅想中最虚幻的部分,只看到了数字经济的好处。更让人担忧的事情是,学生把虚幻当做了即可实现的事实,把数字经济当做了百利无害的完美产物。

        其实,凯恩斯早在1930年就预测说,等到20世纪末技术将足够发达,英美等国将实现一周15小时工作制。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他的预测。从技术角度说,英美等国的确能做到这一点,但这却没能实现。为什么呢?显然有很多原因,但至少说明了数字经济、智能时代并不是百利无害的。但是这样明显有思维误区的阅读题,将会给阅读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更为关键的是这个阅读者只是一个高中生。

        有人会说,数字时代、智能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我们应该欣然接受。是的,不可阻挡,我是不否认的。但是“欣然接受”却有待考量。现在正在发生的法国“黄背心运动”就是明证。当然,此次运动的原因很多,但是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就是大量工作被机器替代,而更多的人从事的是毫无创造性的可有可无的“铲屎”工作。做的越多,所得越少。这应是黄背心运动的一个原因。我们怎能视而不见呢?所以,对于数字经济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是要积极应对和科学统筹的,而决不能对有可能出现的危机毫无准备的欣然接受。

      大卫格雷伯谈“黄背心”运动说:运动发展至今,“现在,我们将不得不开始问自己一些全新的问题,不再问什么形式的工作将被自动化,而是去问,比如,我们实际上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我们还愿意维持一个‘你为他人做得越多,你就被支付得就越少’的制度多长时间。”

        我不是悲观主义者,预测将来可能会如何悲剧。我只想的是如果我们已经看到了别人的悲剧,就一定要极力避免这样的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

        整个世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我们都在某种规律的支配下,生存着。对别国的悲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要高度反省自身,看热闹的心态是不对的。对学生的阅读,我们更要时时关注,要培养他们科学分析问题的思考能力,可是,如果我们不小心培养出人云亦云的传声筒,危害的就不仅是一个学生,可能是我们的未来。

                        2018年12月13日星期四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关高中语文阅读题内容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