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外形构成成因——飞行生物

飞行生物的形成似乎是自然界的一大难题,因为我们学过的生物从海洋向陆地进化,然后才有的空中生物,可是空中生物又是怎么来的呢?

对于陆地生物来说,影响速度最主要的是腿,对于海洋生物来说,影响速度最主要的是身体,而在空中行动最主要的是翅膀。如果用人来举例来说明问题的话。那就是人在陆地靠下肢来提升速度,在海洋中主要靠身体提升速度,而在空中则是依靠上肢来提升速度。

行动速度是生物生存下去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陆地生物跌入海中有存活下来的机会,因为陆地生物虽然在海洋中行动可能不方便,但是依旧能进行短距离的移动,经过一定的练习还能进行长距离的移动,但是海洋生物到了陆地能做到这一点吗?

这非常难,即使从古到今体积最大的动物鲸鱼到了陆地也会因为搁浅而死亡,虽然有些生物的力量确实会比同类强,但是体积对于力量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体积最大的鲸鱼尚且缺乏返回海洋的力量,那些体积比它小很多的生物的结果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迄今为止我所看过,听过的人类对于生物的研究都只考虑到了生物自身,而把外形,外部环境,以及事物发展循序渐进的规则给忽视了。全人类生物学家只能研究现有生物,以现有生物的状态作为生物演变的样本。

就拿现有生物的状态来说,海洋生物是对生物外形要求最低的,无论什么外形的生物都能借助到海洋液体流的辅助,陆地生物依靠健硕的腿来完成快速的运动,而天空则是依靠上肢的扇动以及对气流的辅助来达到更高的运动速度。

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海洋生物出现的最早,陆地生物次之,随后是天空生物,这体现着循序渐进,生物从杂乱到规则的改变。但是这只是人类对同一时间点生物的静止状态进行的分析,将时间延长就会发现很多的问题。

而且即使不将时间延长,仅仅从当前状态思考,液体会从高处向低处流淌那就意味着海洋中的生物根本没有向陆地前进的资本,就连自然环境都阻碍着他们向陆地前进的道路,那生物怎么可能从海洋向陆地进化。无论是从我提出的物质变化规律,还是大家知道的物理常识,海洋生物都没有向陆地生物转化的条件,生物从海洋向陆地进化根本就是个错误的结论,一个全民奉为真理的错误结论。

海洋生物出现的时间必定比陆地生物要晚,但是飞行生物却不一定,我在描写飞行生物在星球变化的作用中提到过这样一个看法,那就是飞行生物因为阻力小,所以能跨越更远的距离,而这种长距离移动带给飞行生物的优势就是他们可以将不属于这一小区域的物质带入这个区域,引发这一小区域生物的大量死亡又或者说是调整这一区域物质新的均衡状态。

生物大量死亡可以使飞行生物拥有充足的食物,而物质排列比例调整则会使得这一区域的物质拥有更加优良的承受热量的状态,而在飞行生物活动的区域中,随着飞行生物调动越来越多的物质移动到更远的地方,物质就在更大范围内达成一个均衡状态。

要起到这种使物质更大范围内达到均衡状态的作用,飞行生物就要比其他生物移动更远的距离,飞行生物和浮游生物一样可以借助气流和水流辅助移动,但是液体比气体密度大,像鲸鱼那种形状和体积能够浮在水面,但很难浮在空中,除非它们有更大的可以借助外力的肢体存在。

飞行生物能到达阻力更小的空间就能更快的活动,而阻力小也意味着能接收到的助力也不大,飞行生物要将借助外力作用的肢体变得更大才能活动的更远,所以飞行生物普遍有比身体要大很多的翅膀。

单纯将翅膀增大不一定能飞行,因为气体也好,液体也罢,它们只能承载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如果太重,即使有形状也浮不起来。而怎么做才能让翅膀发挥应有的作用呢?那就是增大翅膀的体积,减少翅膀的密度,让尽可能多的轻物质来组成翅膀的主体,多种改变方向经过实践的淘汰,最新留下了那些虽然不一定能起到攻击作用,但是抵抗冲击的能力却很强的结构。

飞行生物其实更喜欢液体中的生物,因为构成浮游生物的物质普遍是已经不容易在陆地上构成生物主体的轻物质。这些物质在陆地因为温度的原因不容易起到支撑作用,但是在温度比陆地要低一些的海洋中,它们还是能保持支撑作用的。

陆地生物和飞行生物包括人类食用浮游生物要摄取的物质相同,但是这些物质起到的作用却不一样,陆地生物摄取那些物质主要是补充陆地不容易获取的微量元素来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飞行生物摄取相同物质是将这些物质作为支撑结构的材料,海洋散热快,但是天空散热时间长,那些在陆地的温度下不足以起到支撑作用的材料在天空之中还是能起到支撑和减轻重量加快速度的作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物外形构成成因——飞行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