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都是被逼出来的,人只有被逼上绝路了,才会有办法,没上绝路以前,不是没想到办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该不该去做。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Part1 两两对比
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是那个年代的故事——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1950-1970左右);同是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艰辛和努力地活着;同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描述故事的发展。
不同的是《活着》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而《许三观卖血记》是一个悲喜剧。福贵最后亲人全部离世只剩下自己孤零零一个人,而许三观靠着自己12次卖血将三个儿子拉扯长大并成家立业。
Part2 故事回放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许三观的工人,通过12次卖血让家庭度过了难关。
第一次卖血的钱成功击败情敌何小勇,取了妻子许玉兰;
第二次卖血是长子许一乐砸了方铁匠家儿子的头,许三观通过卖血还清了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
第三次卖血是许三观“弥补”自己的过错——睡了同事林芬芳,一个当时腿摔断的女人;
第四次卖血是饥饿年代全家即将被饿死,为了改善全家的伙食卖血换取粮食;
第五次卖血是大儿子一乐在身体不好的情况下去农村劳动,许三观将卖血获得的钱给儿子希望改善儿子的生活;
第六次卖血是为了二儿子能够在农村少吃点苦而早点抽调回城里,请二儿子生产队长吃饭;
第七次到第十一次卖血是为了给患肝炎的长子一乐治病;
第十二次是自己想去吃猪肝而去卖血,但是由于年纪太大没有卖血成功。
Part3 阅读感悟
一、父爱如山
小说中许三观虽然一开始无法接受长子一乐是别人的儿子,自己用卖血获得的钱也不愿意用在一乐身上,带着全家去吃面而只是让一乐自己去买个烤红薯吃。但是故事中很暖心的是许三观最后还是背着一乐去胜利饭馆吃面。
二、夫妻和睦
文革期间妻子许玉兰被当做批斗对象,许三观不顾他人目光去送饭,并在饭下偷偷藏了红烧肉。
年老的时候,许三观老了想卖血却没有卖成,许玉兰带他去胜利饭店点了炒猪肝和黄酒。
这大概便是生活吧,两个人吵吵闹闹一辈子,最后剩下了平静和包容。
三、睦邻友好
小说中很让人感动的一幕——长子一乐生病,许三观到处筹钱。在那个三餐不饱的年代,许三观的邻居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救之手,正是邻居们筹集的这笔钱,才给一乐的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方铁匠借钱的时候说:“我只能借给你十元,我知道这钱不够,可我只能给你这么多了。”
何小勇的女人对自己两个女儿说:“怎么说一乐也是你们的哥哥,你们不能见死不救,你们有多少钱?拿出来给他(许三观)。”
我认为这就是平凡人的善良吧,按理说方铁匠家和何小勇家都是与许三观家有过节的人家,但是当邻居需要帮助的时候,还是会义无反顾伸出援手,真的很令人感动。
写在最后~
想要与大家分享的还有很多,不能一一列明,一本好书需要用心地去感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体会到的都不相同。余华的文章,读完了我觉得会很沉重,但好在文章内容不多,有空的时候还是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