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人最艰难的是二十多岁的时候,因为二十来岁的你总在声嘶力竭地表达自己,但其实你只理解一半的自己。随着年龄增长,你会悄悄地表达自己,但人们却围过来听你说,这个时候你理解了四分之三的自己。”------《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思妙想》
最近买了本《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思妙想》,入手它是出于对吉尔莫导演的欣赏,没想到它居然比任何一本书更能缓解我近期的焦虑。
我是一家互联网媒体公司的财经记者,如果一定要有记者证才叫记者的话,那我就是财经作者。
关于职业称呼,国外文化圈流行一个词:内容创作者,我觉得这个称呼很妙,因为听起来感觉不卑不亢。不管是搞文字的,还是做视频的,不管有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都可以自称内容创作者。
我自认为,财经记者算半个内容创作者。
之所以说半个,是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我并不是内容的产出源头。
比如消息稿,主要是整理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亮一下作者观点。至于专访稿、选提稿,文章最深度的内容大部分来自受访嘉宾,我的任务是问出好问题,然后把内容整理发布出来,更像是一个挖掘者。
当然,入行前两年,即便做挖掘的工作,还是有不错的成就感,抵消焦虑。但现在入行接近3年,面对重复的工作愈发倦怠,加上年龄逼近30岁,焦虑飞速上升,以至于感受不到工作的成就感。
我甚至觉得,如果再找不到一个发力方向,做点让自己满意的东西,精神状态都会出现问题。
吉尔莫的这本书,算是恰好填补了我的焦虑缺口。
我看吉尔莫的第一部电影是《水形物语》,当时印象最深的是角色造型很有腔调,但感觉情节老套,就没研究这个导演。最近又看了他另外一部《潘神的迷宫》,才发觉这位导演的想象力是多么出众。
在搜资料的时候,看到这本《吉尔莫.德尔.托罗的奇思妙想》,书名里“奇思妙想”四个字带着满满的骄傲,让我忍不住在多抓鱼上买了本二手的。
在拿到这本书之前,最期待的是天马行空的视觉画面。开封之后,发现书里的确有不少开眼界的角色形象,但让我没想到的是,文字部分更有价值。
我看到的价值有两个方面。
其中一方面是他想象力的来源,这本书开头描述了吉尔莫作为创作者的成长过程,包括他欣赏的书、画、电影、漫画,这些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趣有料的人如何一步步成为大师。
出于对吉尔莫的欣赏,我把书中他推荐的各类内容作品整理出来,美其名曰“吉尔莫.德尔.托罗的进化地图”,或许对内容创作者有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的价值是关于他的态度,包括工作态度和人生态度。
比如,吉尔莫在书里说,他不认为受众人群更广的电影就更成功,他拍《潘神的迷宫》就是给年轻的影迷看,这群人喜欢就足够了。
再比如,他不以金钱定义成功,因此不接受雇佣,只做自己的作品,并且愿意为了作品的质量而背上债务。
这都是吉尔莫对人生意义的重新定义,看完之后,不自觉对这位导演更崇拜。
由于刚拿到这本书不久,所以只读了前面关于吉尔莫个人介绍的部分,后面大部分是他在创作每部电影作品时的思考。如果干货足够多,我考虑再写一篇关于作品技巧层面的内容。
最后,说说我这个号。很惭愧,这算是工作之余写的第一篇文章,虽然过去2年多写了几十万字,但那些内容跟自己的关系不大。首次为自己的兴趣写作,还是有些吃力。不过,这篇文章写出来,成就感远大过写一篇工作稿件,让我更确信要多输出一些东西,尤其是跟内容创作者成长有关的。
我定的目标是一周至少发布一篇文章或视频,但因为创作是为了缓解焦虑,热情大于责任感,所以想到哪写到哪,关注点也会比较细。就像这篇,如果大家通过吉尔莫的视角了解到更多优秀的作品,我觉得核心价值就达到了,也没必要说服更多人一起崇拜谁。
总之,这篇文章算是起了头,希望接下来在治愈自己焦虑的过程中,顺便治愈一下别人。
等很多年回头看,也是有意义的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