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吃人无数的灵感大王

在《西游记》中,有一妖精有点与众不同,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亦正亦邪的妖精。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是书中为数不多的保护一方百姓的妖精,更是被一方百姓称之为神灵。更为出奇地是,百姓还给他立了个庙宇,供奉香火。你说奇怪不?


灵感大王

他就是通天河中的精怪——灵感大王!

为什么说他是一方百姓的神灵呢?书中写道:

……那供桌上香花蜡烛,正面一个金字招牌,上写“灵感大王之神”,更无别的神像。


看见没有,这里的百姓是把他当做神灵来供奉的。

又为什么说他是亦正亦邪的妖精呢?我们从陈清陈澄与唐僧师徒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书中写道:

两个老者一齐垂泪道:“老爷呵!那大王:

感应一方兴庙宇,威灵万里佑黎民。

年年庄上施甘露,岁岁村中落庆云。”

行者道:“施甘雨,落庆云,也是好意思,你却这等伤情烦恼,何也?”那老者跌脚捶胸,哏了一声道:“老爷呵!

虽则恩多还有怨,纵然慈惠却伤人。

只因要吃童男女,不是昭彰正直神。”

……这大王一年一次祭赛,要一个童男,一个童女,猪羊牲醴供献他。他一顿吃了,保我们风调雨顺;若不祭赛,就来降祸生灾。


从这一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这个妖精是有神通的,因为他却是能够给陈家庄“施甘雨、落庆云”。但是,这些福利条件可不是免费的,需要有童男童女的供献。说白了,妖精和陈家庄百姓只见暗地里有一种“利益交换”的意识,就是你提供给我好处,我保你一处平安。

虽然大家都知这样是不对的,但是因为确实捞到了好处,所以说也没有人唻推翻这一切。我猜想,别人也许心中也会不满意这种吃人的利益交换,但是为了大局,为了大家伙儿,我绝对不能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谓“枪打出头鸟”,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因为陈家庄的百姓都知道,这个“灵感大王” 是不能得罪的,谁要是得罪了他,就是和大家伙过不去,也就是亲手把大家的共同利益抹杀了。还有,陈家庄的百姓心中对这个“灵感大王”是十分忌惮的,或许是亲眼见过他杀人。为了换取一时平安,干脆就认下这吃人的无理要求。

还有一点,或许也是陈家庄的百姓忌惮这个妖精的原因。什么呢?

书中写道:

……他把我们这人家,勺大碗小之事,他都知道。老幼生时年月,他都记得。只要亲生儿女,他方受用。不要说二三百两没处买,就是几千万两,也没处买这般一模一样同年同月的儿女。


上面这一段话,说的十分到位。我猜想,陈家庄的百姓之所以不敢反抗,也是惧怕妖精的这个本事。

不过,我猜想,这是假的,确切的说就是谣言或者是有人故意放出来的谣言,或者是以讹传讹,人心惶惶地一种假象。只是所有人都相信了这个谣言,谣言也就成了真话。

为什么说这个是谣言呢?试想,如果妖精真有这样的本事,真有这“万事皆知”的本事,那么唐僧师徒来到通天河他会不知道?这是其一。

再说了,若真有这等法力,为何没有认出来悟空八戒变化的陈关保、一秤金呢?他不是叫“灵感大王”吗?怎么这时候不灵了?非但没有认出来真假,而且还被人在毫无防备之下打掉了两片鱼鳞,真是够可以的了。


而且更为奇怪的是,妖精跟八戒、沙僧交战了几次后,居然不知道对方的来历,这真是蹊跷。试问,西天路上的那个妖精不知道孙悟空的名号?哎!咱们这位“灵感大王”却不知道,最后还是干妹妹鳜鱼精告诉的他。

不禁要问一句:“你这个名号是不是用来唬人的?太不管用了。还灵感大王呢?啥玩意儿也不知道。”

自打妖精知道了唐僧的大徒弟是孙悟空后,特别是经过鳜鱼精一番添油加醋的说辞后,他的反应简直是在给“妖精”这个称谓抹黑啊!说实话,读了这么久的《西游记》,他是第一个让我想过去踹两脚的妖精。为什么?有点没出息。说实话,他的行为愧对“灵感大王”这个称号。

书中写道:

说不了,只见门里小妖来报:“大王,那两个和尚又来门前索战哩!”妖精道:“贤妹所见甚长,再不出去,看他怎么。”急传令,教:“小的们,把门关紧了。——正是‘任君门外叫,只是不开门。’——让他缠两日,性瘫了回去时,我们却不自在受用唐僧也?”那小妖一齐都搬石头,塞泥块,把门封杀。八戒与沙僧连叫不出,呆子心焦,就使钉钯筑门。那门已此紧闭牢关,莫想能彀;被他七八钯,筑破门扇,里面却都是泥土石块,高迭千层。


不过,当我通读了几遍《西游记》后,也是年岁长了后,才发现这是一种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办法,反而有了一种小小地暗许。

因为人在世上,对自己没能力或者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往往是持一种躲避的态度。为什么?圣人云:君子不立于岩墙之下。什么意思?意思就是,明知有危险,为何不躲避呢?也是有一种“趋利避害”的心理。或许,人大概如此。

看到这一幕时,让我想到了《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场景:蜀国丞相诸葛亮带着军队来攻打魏国都督司马懿的军队,但是司马懿坚守不出,无论诸葛亮怎么羞辱,就算送来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还是高挂免战牌。蜀国军队天天挑衅,但司马懿就是不出战,形成了对耗之势。但是,长此下去,对于蜀国军队是不妙的,因为蜀国军队受到水草粮的限制,所以拖耗不起。只能是速战速决为妙。

但是司马懿用了“乌龟战术”,按兵不动。诸葛亮虽然神机妙算,但也是做难不已。

回到《西游记》中,这通天河中的妖精就像司马懿那样,采用的是“乌龟战术”,躲着不出去,你纵有天大的神通,又能奈我何?

老话讲:“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于是乎,岸上的悟空终于按奈不住了,一个筋斗云就飞到了南海观音菩萨这里,想来找菩萨帮忙。

不成想,菩萨的表现很是反常,非但不打坐。早晨起来连衣服都没穿好,就进紫竹林里削竹子了。

试问,菩萨为什么要削竹子?有人会说,这还用说,降妖啊!

不禁要问了,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对付小小的鲤鱼精还用得着起大早亲自动手准备吗?肯定不用。

试想,连赛太岁那样凶狠的魔头观音菩萨尚且不惧,更何况一个小小的鲤鱼精?

其实,都不是。这里之所以让观音菩萨如此反常的行为,其实是作者的良苦用心。为何?先来看看书中有一段诗:

……拽步入深林,睁眼偷觑着。

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

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

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璎珞。

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

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

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

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



这里其实是作者的隐喻。他在说什么?

观音菩萨之所以被写成了这个模样,就是因为作者要让菩萨接地气。说白了,这是书中唯一一次菩萨从神坛上下来的描写,真正让百姓感觉到观音菩萨是个活生生的人。这段描写让人感觉,这不是观音菩萨,就像是邻居小妹妹没梳妆的样子。说白了,这样的描写很亲民,能让观音这一形象真正的来到百姓的心间。也可以这么说,吴承恩把观音菩萨写活了。


老百姓看了就会想:“奥!原来观音菩萨也是有如此平凡的一面。”不要小看这一下,一下就能让人产生亲近的感觉。而且观音后面还手提了一个鱼篮,这更加能拉近观音菩萨和百姓的关系。其实是一种民俗意愿的表述。

其实还有一层原因,就是:观音菩萨尚且如此用功精进,我等怎么能够消极怠呢?菩萨为了收服妖精,不惜起个大早,不惜光着一双玉足,不惜露着两臂膊,不惜亲手编造竹篮。这难道不是对信众的一种最好的激励吗?有道是“言传不如身教”。菩萨亲自做给你看,证明了那句话“实干才能出真知”的道理。

宋代的诗人陆游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当“鱼篮观音”显身的时候,八戒沙僧才会喊:“都来看活观音菩萨!都来看活观音菩萨!”而大家的反应更是像排练好了似的“一桩男女老幼,都向河边,也不顾泥水,都跪在里面,磕头礼拜。内中有善图画者,传下影神,这才是鱼篮观音现身。”由此可见,大家对观音菩萨多么的崇拜。


未完待续……


【第六讲:真正地灵感大王】



怪话怪说

 

横公鱼


图片来自于网络

《神异经》载:生于石湖,此湖不化。长七八尺,形如鲤而赤,昼在水中,夜化为人。刺之不入,煮之不死,以乌梅二枚煮之则死。食之可去邪病。

我国北方,有一湖泊叫做石湖,湖深五丈多,常年结冰。只有夏至的那一天才会融化。

传说湖水中有一种怪鱼,名叫横公鱼。身长七八尺,模样很像鲤鱼,但是浑身长满了血红的鳞片。从远处看去,好似一团火。

这种怪鱼白天不敢出来,晚上借着月光来到岸上,化作人身。据说,有人想捕获一条尝个鲜,但是捞上来后,刀砍斧剁都没用,鱼鳞比生铁还要硬。后来,有人发现这种鱼非常怕酸,就把乌梅放在鱼嘴里。结果,鱼鳞变软了,这才拿刀杀了鱼。

传说吃了这种鱼,能够祛除百病。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五讲: 吃人无数的灵感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