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贤亮选择了宁夏

张贤亮选择了宁夏

原绿色

是宁夏成就了张贤亮,还是张贤亮丰富了宁夏?

当我站在张贤亮创建的“西北影视城”冒出这一个问题时,就感觉到了自己思考的浅薄和“out”了,那还是一个问题吗?

当张贤亮把自己的梦想安放在宁夏的那一刻,张贤亮就成了宁夏的一个“元素”,一根芦蒿。当张贤亮魂归“西北影视城”时,张贤亮和宁夏已经融为了一体。虽然他出生在南京,祖籍在江苏,还曾经生活在北京,甚至祖上都是名门显贵学贯中西,但张贤亮把根扎在了宁夏,他把自己活成了宁夏一个别致的符号,一个经久不衰的传说。

从张贤亮在宁夏的经历和作为看,是他有意识地选择了宁夏。

“旅游生活”时代,“城市生活病”时代,“雾霾”时代,人们一窝蜂地在风景名胜区人挤人之后好像突然间才发现了大西北原来也这么好玩,沙漠有沙漠的流光,戈壁有戈壁的苍凉,黄土高原有黄土高原的厚重……

荒凉和落后原来有另一种美丽,不一样的风情,独特的味道,别样的风景。

其实,现在的“奇景”在“食不果腹”的时代就是不适合人类生活和居住的艰难和荒凉。宁夏有的是荒凉,虽然巍峨高大的贺兰山挡住了腾格里沙漠的疯狂入侵,虽然“天下黄河富宁夏”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但大西北的恶劣气候人烟稀少地理偏僻在困难落后时代还是让这里的开阔变成了凄凄惨惨的荒凉。

特别是康熙年间的那场大地震,整个银川都坍陷了。贺兰山是兵家必争的“要塞”,明朝和清朝那两个呈“太极图”地貌对峙的兵营也变成了“废墟”,遍地的荒草,芦苇,砂石,七高八低起伏的沙丘,和三五成群自由游荡的牛羊,那不就是荒凉和萧瑟吗?

张贤亮1955年随着那个时代的大潮来到宁夏时,我相信他肯定想到过逃离,他绝对想早一点离开这个荒凉的地方,虽然他有的是豪情万丈,有的是理想和梦幻。但他没有想到1957年会因为自己喜欢的诗歌,特别是自己满怀豪情创作的《大风歌》成为“右派”,被押送农场“劳改”22年。更没有想到他将来还会在这里结婚生子在这里一待就是后半辈子,而且他的凄惨,他的苦难,他的荣光,他的豪情,他的浪漫都在这里悄悄生长。

苦难是文学的财富,张贤亮把自己的苦难和思考诉诸笔端,《灵与肉》《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绿化树》等一系列的作品诞生了。肉体的寂寞和心灵的丰满,让这个坐牢比当作家时间还长的作家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写“性”的作家,因而成为一个广为关注的话题和人物。在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大潮中,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大众关注争相热议的现象。我上中学的时代,电影《牧马人》的剧照和挂历几乎贴满了家家户户的“土墙”。我上大学的八十年代末,正是他的小说流行和弥漫的时代。

他的小说是思想解放的教材。

小说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成了名人,成了作家协会主席,成了文联主席……

如果说这时候还是命运使然,顺着这条路走下去,他可能会像很多人一样,找机会回北京,离开这荒凉的西北边陲。可是,他选择了留在宁夏。

张贤亮在寒冷的冬夜里阅读随身携带的马克思的《资本论》时,他喜欢思考的大脑可能也想到过假如他自己成为一个企业家会怎么进行资本运作,但可能没有想到机会很快就来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下海”潮,大部分弄潮儿都“孔雀东南飞”,到深圳去了。张贤亮也下海了,但他来了一个“逆流”,“出人意料”地选择反方向,留在宁夏,留在西北边陲。

他用他自己的眼光看中了宁夏的那片“荒凉”。

当张贤亮第一眼看到镇北堡那残破的兵营遗址时,他可能还没有想到这会是他后半生的事业。他把这里的荒凉、故事和思考写成小说时,也可能还没有想到这里会成为一个火爆起来的“景点”,但“下海潮”点燃了他的梦想,他没有走常人都会走的路,他要用这里的荒凉承载他的梦想。

这里没有人,就没有干扰。这里有地方,就可以自由搭建。原先的废墟,正好可以演绎沙漠和荒凉。在张贤亮独到的眼光下,原先的劣势都变成了优势。

他下海创建了镇北堡影视城,实现了从一个作家到一个文化企业家的华丽转身。

影视城是最简单的建筑,和生活中玩具一样,一汪水就可以拍大江大海,半边墙就可以拍高楼大厦……何况这里还有很多独特的资源?

《红高粱》里那个漂亮的“月亮门”一伸手可以摸到顶,《新龙门客栈》里神秘莫测的客栈普通人都可以一跃而下,《大话西游》里的场景被支离破碎地分散在各处……一些电影里的经典镜头,你看了影视城会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很多人说自己和身边的风景拍起来也那么美,那是一个道理。

吃饭不观后厨,杂技不揭谜底,看电影本来也不能看拍摄基地的。

张贤亮利用他的聪明和创意,人脉和平台,把宁夏的这片荒凉一包装,荒凉居然成了宁夏的“资源”。先来的是像谢晋张艺谋那样的导演和巩俐周星驰那样的演员,来拍了一部又一部像《红高粱》《牧马人》《新龙门客栈》这样的电影,百花奖、金鸡奖、金熊奖等得奖影片在全国热播,加上张贤亮巧妙的“营销”,这里就成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所在,后来就陆陆续续川流不息地走来了像我这样对电影充满好奇的人。先是拍电影的人,后是看电影的人,再是看热闹的人,“镇北堡影视城”就成了一个蜚声海内外的风景区了。

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中国的好多明星在这里摆拍过,追星族就追过来了。

中国的影视城应该就是从这里肇始的吧?虽然后来影视城也和其他事物一样一窝蜂地多起来了,但张贤亮的大西北“镇北堡影视城”还是因为地域特点而独树一帜。

张贤亮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一个把文化做成产业的风云人物。他提出的“文化就是生产力”一时掀起多大创业潮,现在的文化创意产品都多多少少受过他的影响吧?

张贤亮是一个永远向前看的人,他已经考虑好了电影不用外景拍摄以后这个历史景区的转型问题,在综合演出协同发展上寻找到新的商机……明朝兵营那堆废墟,被保护起来,就变成了一个文物级别的有看头的“宝贝”风景。

张贤亮选择了这里,在这里发挥着他的梦想和创意,在这里形成了他“旅游长见识,行走即读书”“文化就是生产力”等相关理论,在这里不断延伸着他的新想法,也在这里让他摆脱了“文人固穷”的寒酸命运,让他走上了一条已经不是文人和作家的道路。

他有钱了,就开始了有钱人的生活和事情。比如慈善,比如书法,比如收藏……

张贤亮成为一个慈善家,慈善总是好事。

张贤亮成为一个书法家,他的书法属于可以认出来的层次。

张贤亮还是一个收藏家,他把自己的“藏品”也放在了这里,他把自己也收藏在了这里(张贤亮纪念馆就在影视城内)。

人生就是不断的选择,选择对了,就有精彩。

张贤亮选择了一处让他荣光的地方,让他自己也活成了一道风景。即使斯人已逝,还是成为风景中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张贤亮选择了宁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