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点评】运用事前预设思维减少学生犯错机会

      在《你的错,我要承担吗》一文中,体育老师悄悄告知梁老师,说体育器材室丢了十副乒乓球拍,有三处证据可以证明十副乒乓球拍是梁老师班上的学生未经老师允许拿走了。证据一:梁老师班上孩子喜欢打乒乓球,经常处于包场状态。证据二:有别班孩子看到梁老师班上孩子进到体育器材室拿了球拍。证据三:梁老师自己班上有学生证明确有其事。如果说第一个证据有些感性,不足采信;第二个证据可能是外班孩子推责,可信可不信,那么第三个证据就坐实了梁老师班上有学生进了体育器材室拿走了乒乓球拍的事情。至于是否拿了十副球拍,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不可下结论。

      针对体育老师的投诉,梁老师虽有护短的心态,倒也没有护短的行为。而是雷厉风行,套路不穷,处理效果也是立竿见影。先是班级“老好人”定点摸排,无果;接着投石问路,激起千层浪,犯错者若隐若现;然后是快刀斩乱麻,利用集体荣誉绑架全班学生,迫使部分孩子无偿捐献球拍。最后虽有家长表示不满,梁老师也安抚得妥妥帖帖。不管怎么说,体育器材室不翼而飞的十副乒乓球拍不仅全部追回来了,并且还多了3副(头天9副,第二天多了4副),体育课上,有10个孩子还乖乖承认了自己未经允许进了体育器材室。

      至此,乒乓球拍丢失事件完美收官。梁老师无疑是扁鹊般的老师,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手到病除啊。问题是,这飞回来的十三副球拍,没有学生承认是自己去体育器材室拿的啊!他们要么说是捡的,要么说是自己的。如果这是成人年的职场事件,只要结果达到预期,至于过程如何,在不涉及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模糊一下真相也未尝不可。关键是,梁老师做的是教育,工作对象是小学生,是心智幼稚的未成年人。

      小学生的规则意识和边界意识都比较差,他们很多时候犯错,是属于无意识行为,他们甚至根本不觉得这是错误,只是出于一种本能去做他们当下最想做的事。比如他们为什么要未经允许去体育器材室去拿乒乓球拍,因为他们最想做的事是打乒乓球,而打乒乓球需要球拍,于是他们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搞到球拍,哪里会想到什么“允许”或者“未经允许”。再说了,他们为什么可以顺利进到体育器材室拿到球拍?说明体育科组在器材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明里暗里给学生提供了犯错的机会!这就好像在一个饿了三天的人面前放几个馒头,然后反复提醒他,未经允许,你不要吃这个馒头!那个人会不会吃馒头?一定会吃!不吃才是傻子呢!不要奢望“饿死不食嗟来之食”!那是“所欲有甚于生者”的贤者,永葆初心的人才能做到!不是心智欠成熟的小学生该做的。人性是非常脆弱的,经不起考验。我一直认为,有意诱惑孩子犯错,或者故意考验孩子的人性,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那么如何做,才能既顺应孩子的人性,又能减少孩子犯错的机会呢?

      有个关于“扁鹊三兄弟治病”的故事,故事虽未必真,但故事中的大哥,能在人的病兆没有出现之前,预测到病,并及时预防,最后不治而愈。我以为这种事前预设,事中预防的做法很高明,每个教师都应该向扁鹊的大哥学习预设思维以减少学生的犯错机会。

      比如文中梁老师班上的学生特别喜欢打乒乓球。她就应该对此事进行事前预设:孩子们每天都去哪里打乒乓球?把打乒乓球的地点预设出来!每天都有哪些孩子在打乒乓球?把打乒乓球的孩子预设出来。在打乒乓球的队伍里,谁最痴迷不撒手,谁可以随时撒手?把对乒乓球依赖程度不同的孩子预设出来。孩子们打乒乓球时,乒乓球拍都来自哪里?把乒乓球拍的来源路径预设出来。万一学生在打乒乓球时没有球拍他们会怎么办?把学生解决球拍问题的路数预设出来。这样抽丝剥茧地进行预设,老师就知道怎么去预防甚至杜绝不良事件的发生了。

      那么进行事中预防呢?方法很多,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欢来设策略,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来定套路,总之,学生乐意,且操作容易就行。1.可以用班费买几副球拍备用;2.可以安排专人管理乒乓球拍;3.可以组建一个班级乒乓球发烧友小团队,安排专人负责团队管理;4.要求体育科组把体育器材室的门锁好;5.选派一到二名纪律监管员,适时提醒自制力较差的同学。

      我以前在内地教书,学生晚上住在学校宿舍里头。很多班级都会发生学生丢失生活费的事情,令班主任焦头烂额,此案一旦发生,班主任很难破案。我最初也遇到此类事件,运用了很多专家提供的破案金点子,都破不了案。不得已,我只好提前给学生预算好每周的生活费以及其他费用。学生每周日来到学校,只留下三天的生活费。晚修之前把钱带进教室,生活费委员在我眼皮子底下将学生剩下的生活费统计回收,然后一并交到我的手里,由我亲自保管。从此,再也没出现过生活费丢失的现象。那些控制不住贪欲的孩子,因为没有得到释放贪欲的机会,也就收起了贪婪的念头。待他们长大了,心智成熟了,心性稳定了,抵制诱惑的能力就增强了。

      有时候就算老师千防万防,学生群体中还是会出现“乱拿”的现象。梁老师也说过,她曾用一个多月时间,侦查出“五起”乱拿事件。我纳闷的是,花那么多时间去侦查这个事件,为何不提前预设,提前预防呢?那么老师该如何在进行现场处理时为以后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做预设呢?

      现在的孩子不缺爱,不缺物,为什么还是有许多“乱拿”的孩子呢?这是因为大人没有在孩子小时候帮助其形成物质边界意识。

      孩子在分得清“你、我、他”时,父母就要向孩子强调:这个东西是宝宝你的,别人不能随便拿。如果要拿,必须征得宝宝的同意。这个东西是妈妈我的,我没有同意,也不能随便拿,拿的时候必须告诉我!就算是你最喜欢的东西,我没有同意,你也不可以拿。这个东西是爸爸他的,他人的东西没有经过同意也不可以拿,拿的时候也要征得他人的同意。

      但是很多父母在孩子该形成物质边界时没有做到这一点,老师就只有给学生补课了:如果学生随便拿了他人的东西,老师要把感受告诉学生:你乱拿了别人的东西,别人找不到,做事不方便,好烦恼!你一定要记得今后不要随便乱拿他人的东西哦。把感受反复告知学生,再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假以时日,学生就会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价值观:别人的东西未经允许是不可以动的!即便很想要这个东西,没有得到别人同意也不可以随便拿!他会在心里不断强化这个价值观,努力地克制自己的占有欲。

      老师在帮助学生建立“他人之物未经允许不可动”的价值观时,也要满足学生的内心渴求。比如文中学生喜欢打乒乓球,梁老师就要给学生提供各种可能,而不是先放羊,待到羊儿乱吃草时又来吆喝。老师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要向学生提出要求,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刺激学生释放克制自我欲望的动力。

      最后是利用正强化巩固学生的自我克制行为。当学生逐渐改掉“乱拿”的毛病时,老师一定要及时表扬,真诚地告诉学生,他们把这个缺点改正后,老师是多么开心。小学生是最爱老师的人,很在意老师的感受。当他们得知自己的行为让老师特别开心时,他们就会去努力做到更好。

      不良事件一旦发生,成为既定事实后,处理起来不但很麻烦,稍有不慎还可能冤枉学生,甚至对学生造成一生的伤害。因此,教师一定要形成德育预设的教育理念,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事前预设,事中预防,尽可能减少学生犯错的机会,让他们快乐,自信地长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案例点评】运用事前预设思维减少学生犯错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