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2反思

​最近刚刚结束了sat2数学2和物理的考试。现在看来,备考阶段还是暴露了一些问题。今天有时间来分析一下在两周内的短期备考中总结出的一点教训。

​先介绍一下,sat2物理和数学2考试涵盖了美国高中所有要求掌握的内容,范围大致和中国高一高二的内容相符合。题目对于数学变形要求不高,相反,极其注重场景的应用,干扰信息较多,某些题目不容易判断属于哪个知识点,题目有的也不容易读懂(尤其是物理)。在sat2考试中,中国学生一般是以800分(满分)为目标,但难度还是很大的(极低的容错率,读不懂某些怪题的风险以及极短的考试时间---一小时75道题)。

​刚开始我对于这样的考试是极其不屑的,毕竟涵盖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正是这样“迷之自信”的心态,是我到了考前两周才开始复习琐碎的知识点,而直到考前一周才开始做题。产生这样的心态的原因不光是上述的“错误估计时间成本”,更是在于错误估计自己的推进速度和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本以为可以一顿操作猛如虎,一天刷完三套题,但实际上抛开美国高中那些繁琐的作业以及在学习的编程网课,一天的时间所剩无几。(之前在中国倒是可以上课选择性听课,利用好时间刷题,但在美国是完全不行的,否则平时成绩会掉。)所以,整个复习阶段并不是很完美的。

​考完之后,我反思自己低估备考难度的原因:为什么这样看似简单的考试要花那么多的时间?我那中国高中的考试和sat2做了一个对比:

考试

考试侧重点

考试时长

考试目标

中国高中考试

数学变形和模型识别

120分钟及以上

135以上(90%)

Sat2

应用场景的识别

60分钟

满分(100%)

可以看出, sat2考试对于反应能力和知识点识别能力要求很高,一旦某个细小的知识点没想起,就只能放弃(75道都是选择题,也没有过程分一说)。更具体一点,必须精准地掌握所有知识点才可以取得800分。但问题就在于“精准”两个字。

​我之前还抱有一丝幻想,认为自己可以不用完全理解占比比较低地几个章节(物理为例,相对论,当代物理学和光学)的知识,因为“反正记住那几个结论和公式。到时候套用就行了,实在不行排除几个选项就搞定了。”现在想起来。这是“精准”吗?当然不是,就是因为这样的心态,那天在考场上,真的就栽在了一道光学和光电效应的题目上---无缘八百分了。还记得当时内心抓狂的感觉,满是悔恨。恨自己为什么不把那几个章节里面所有的原理都搞透彻,恨自己的侥幸心理,恨自己的功亏一篑。真的如知乎上的一位答主所说,学透百分之八十的知识很简单,只需要百分之二十的时间;而真正难的是剩下的那关键的百分之二十,你要再花百分之八十的时间去达到“完美”。而很多时候,“完美”与否,就在考场上定胜负,间接决定了一位留学生最后是去MIT还是次之的大学。

​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只学百分之七八十”的例子?我想到了有些人平时听听某个经济学教授的公开课,看看某些很“厉害”的投资手册,然后就幻想自己可以驰骋股市,然而有几条投资法则是可以倒背如流的,有几个案例是百分之百搞透彻的;有些人走马观花看一遍python入门书就敢说自己学过了python,而有几

个书上的练习是可以立马写出来的;有些人看了几十本书,认为自己了解了很多的道理,但又有几个道理是印在脑子里的?以上的质问确实会让人不舒服,让人焦虑,然而这些问题对于许多人是存在的。当然,有的说,我就想只花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学百分之八十的东西,那也是挺划算的。但对于本职的学科,安身立命的学科,养家糊口的知识,是来不得半点马虎的---马虎了,收入可能就下去了,前途就飘摇了,命运就不会向着期望的方向发展了。

​最后,与各位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Sat2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