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Ustinian - kesci.com
原文链接:CDNow网站用户消费行为分析
点击以上链接 不用配置环境,直接在线运行
一、项目背景
CDNow曾经是一家在线音乐零售平台,后被德国波泰尔斯曼娱乐集团公司出资收购,其资产总价值在最辉煌时曾超过10亿美元。本文主要通过分析CDNow网站的用户购买明细来分析该网站的用户消费行为,使运营部门在营销时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节省成本,提升效率。
二、提出问题
对用户进行消费特征分析。分析框架如下:
三.数据处理
3.1 导入数据
#导入常用的库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datetime import datetime
plt.style.use('ggplot') #更改设计风格,使用自带的形式进行美化,这是一个r语言的风格
Matplotlib is building the font cache using fc-list. This may take a moment.
#导入源数据
columns = ['用户ID','购买日期','订单数','订单金额']
df = pd.read_table("/home/kesci/input/cdnow5658/CDNOW.txt",names = columns,sep = '\s+')
- 加载包和数据,文件是txt,用read_table方法打开,因为原始数据不包含表头,所以需要赋予。字符串是空格分割,用\s+表示匹配任意空白符。
- 一般csv的数据分隔是以逗号的形式,但是这份数据它是通过多个空格来进行分隔
- 消费行业或者是电商行业一般是通过订单数,订单额,购买日期,用户ID这四个字段来分析的。基本上这四个字段就可以进行很丰富的分析。
#默认输出前五行
df.head()
- 观察数据,购买日期列表示时间,但现在它只是年月日组合的一串数字,数据不是时间类型,没有时间含义,需要转换。购买金额是小数。
- 数据中存在一个用户在同一天或不同天下多次订单的情况,如用户ID为2的用户就在1月12日买了两次。
3.2 描述性统计
#数值列的汇总统计信息
df.describe()
describe是描述统计,对用户数据特征进行整体性判断:
- 从数据的统计描述信息中可以看出,用户每个订单平均购买2.41个商品,每个订单平均消费35.89元。
- 购买商品数量的标准差为2.33,说明数据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中位数为2个商品,75分位数为3个商品,说明大部分订单的购买数量都不多。最大值在99个,数字比较高。购买金额的情况差不多,大部分订单都集中在小额。
- 一般而言,消费类的数据分布,都是长尾形态。大部分用户都是小额,然而小部分用户贡献了收入的大头,俗称二八。
3.3 数据处理
#索引,数据类型和内存信息
df.info()
RangeIndex: 69659 entries, 0 to 69658
Data columns (total 4 columns):
用户ID 69659 non-null int64
购买日期 69659 non-null int64
订单数 69659 non-null int64
订单金额 69659 non-null float64
dtypes: float64(1), int64(3)
memory usage: 2.1 MB
查看数据类型、数据是否存在空值;原数据没有空值,很干净的数据。接下来我们要将时间的数据类型转化。
当利用pandas进行数据处理的时候,经常会遇见数据类型的问题,当拿到数据的时候,首先要确定拿到的是正确的数据类型,如果数据类型不正确需要进行数据类型的转化,再进行数据处理。
# 将购买日期列进行数据类型转换
df['购买日期'] = pd.to_datetime(df.购买日期,format = '%Y%m%d') #Y四位数的日期部分,y表示两位数的日期部分
df['月份'] = df.购买日期.values.astype('datetime64[M]')
df.head()
- pd.to_datetime可以将特定的字符串或者数字转换成时间格式,其中的format参数用于匹配。例如19970101,%Y匹配前四位数字1997,如果y小写只匹配两位数字97,%m匹配01,%d匹配01。
- 另外,小时是%h,分钟是%M,注意和月的大小写不一致,秒是%s。若是1997-01-01这形式,则是%Y-%m-%d,以此类推。
- astype也可以将时间格式进行转换,比如[M]转化成月份。我们将月份作为消费行为的主要事件窗口,选择哪种时间窗口取决于消费频率。
四.用户总体消费趋势分析
# 设置图的大小,添加子图
plt.figure(figsize=(20,15))
# 每月的总销售额
plt.subplot(221)
df.groupby('月份')['订单金额'].sum().plot(fontsize=24)
plt.title('总销售额',fontsize=24)
#每月的消费次数
plt.subplot(222)
df.groupby('月份')['购买日期'].count().plot(fontsize=24)
plt.title('消费次数',fontsize=24)
#每月的销量
plt.subplot(223)
df.groupby('月份')['订单数'].sum().plot(fontsize=24)
plt.title('总销量',fontsize=24)
#每月的消费人数
plt.subplot(224)
df.groupby('月份')['用户ID'].apply(lambda x:len(x.unique())).plot(fontsize=24)
plt.title('消费人数',fontsize=24)
plt.tight_layout() # 设置子图的间距
plt.show()
- 四个折线图的整体趋势基本一致,可以看出来,1997年前3个月的销量特别高,随之而来的销售额也是暴涨,在3月份之后骤然下降,接近平稳。
- 为什么会呈现这个原因呢?我们假设是用户身上出了问题,早期时间段的用户中有异常值,第二假设是各类促销营销,但这里只有消费数据,所以无法判断。
- 另一方面,在2月到3月这段期间,可以发现消费人数稍有下降,但总销量与总销售额却依然上升,是不是说明3月份的用户中有我们需要重点发展的高价值客户呢?
五. 用户个体消费数据分析
5.1 用户消费金额,消费次数的描述统计
# 根据用户id进行分组
group_user = df.groupby('用户ID').sum()
group_user.describe()
从用户角度看,每位用户平均购买7张CD,最多的用户购买了1033张。用户的平均消费金额(客单价)100元,标准差是240,结合分位数和最大值看,平均值才和75分位接近,肯定存在小部分的高额消费用户,这也符合二八法则。
5.2 用户消费金额和消费次数的散点图
#查询条件:订单金额 < 4000
group_user.query('订单金额 < 4000').plot.scatter(x='订单金额',y='订单数')
- 绘制用户的散点图,用户比较健康而且规律性很强。因为这是CD网站的销售数据,商品比较单一,金额和商品量的关系也因此呈线性,没几个离群点。
5.3 用户消费金额的分布图(二八法则)
group_user.订单金额. plot.hist(bins = 20)
#bins = 20,就是分成20块,最高金额是14000,每个项就是700
- 从图上看出,用户的消费呈集中趋势,可能是有个别的极大值干扰导致。
- 可以排除极大值再看看分布情况
group_user.query("订单金额< 800")['订单金额'].plot.hist(bins=20)
筛选出了消费金额小于800的用户,我们可以看到:
- 大部分用户的消费能力并不高,将近半数的用户消费金额不超过40元,高消费用户( >200元 )不超过2000人。
- 从上图直方图可知,大部分用户的消费能力确实不高,绝大部分呈现集中在很低的消费档次。高消费用户在图上几乎看不到,这也确实符合消费行为的行业规律。
- 虽然有极端数据干扰,但是大部分的用户还是集中在比较低的消费档次。
5.4 用户消费次数的分布图(二八法则)
group_user.query('订单数 < 100').订单数.hist(bins = 40)
- 大部分用户购买CD的数量都是在3张以内,购买大量CD的用户数量并不多。
六.用户消费周期分析
6.1 用户购买周期(按订单)
#每个用户的每次购买时间间隔
order_diff = df.groupby('用户ID').apply(lambda x:x['购买日期'] - x['购买日期'].shift())
order_diff.head(10)
用户ID
1 0 NaT
2 1 NaT
2 0 days
3 3 NaT
4 87 days
5 3 days
6 227 days
7 10 days
8 184 days
4 9 NaT
Name: 购买日期, dtype: timedelta64[ns]
order_diff.describe()
count 46089
mean 68 days 23:22:13.567662
std 91 days 00:47:33.924168
min 0 days 00:00:00
25% 10 days 00:00:00
50% 31 days 00:00:00
75% 89 days 00:00:00
max 533 days 00:00:00
Name: 购买日期, dtype: object
- 平均每个用户的购买时间间隔是68天,间隔最长的是533天。想要召回用户,在60天左右的消费间隔是比较好的。
- 绝大部分用户的消费周期都低于100天。
6.1.2 用户消费周期分布
plt.figure(figsize=(15,5))
plt.hist((order_diff / np.timedelta64(1, 'D')).dropna(), bins = 50)
plt.xlabel('消费周期',fontsize=24)
plt.ylabel('频数',fontsize=24)
plt.title('用户消费周期分布图',fontsize=24);
- 典型的(指数)长尾分布,大部分用户的消费间隔确实比较短。不妨将时间召回点设为消费后立即赠送优惠券,消费后10天询问用户礼品怎么样,消费后20天提醒优惠券到期,消费后30天短信推送。
6.2 用户生命周期(按第一次&最后一次消费)
orderdt_min=df.groupby('用户ID').购买日期.min()#第一次消费
orderdt_max=df.groupby('用户ID').购买日期.max()#最后一次消费
(orderdt_max-orderdt_min).head()
用户ID
1 0 days
2 0 days
3 511 days
4 345 days
5 367 days
Name: 购买日期, dtype: timedelta64[ns]
#计算用户的平均生命周期
(orderdt_max-orderdt_min).mean()
Timedelta('134 days 20:55:36.987696')
- 所有用户的平均生命周期是134天,比预想的高,但是平均数不具有代表性,接下来还是看一下分布情况。
((orderdt_max-orderdt_min)/np.timedelta64(1,'D')).hist(bins=15)
#因为数据类型是timedelta时间,无法直接作出直方图,所以先换算成数值。
#换算的方式直接除timedelta函数即可,np.timedelta64(1, ‘D’),D表示天,1表示1天,作为单位使用的。
#因为max-min已经表示为天了,两者相除就是周期
- 大部分用户只消费了一次,所有生命周期的大头都集中在了0天。
- 但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不妨将只消费了一次的新客排除,来计算所有消费过两次以上的老客的生命周期。
#计算所有消费过两次以上的老客的生命周期
life_time = (orderdt_max - orderdt_min).reset_index()
life_time.head()
#用户生命周期分布图
plt.figure(figsize=(10,5))
life_time['life_time'] = life_time.购买日期 / np.timedelta64(1,'D')
life_time[life_time.life_time > 0].life_time.hist(bins = 100, figsize = (12,6))
- 上图可见,用户生命周期呈现双峰趋势,20天内生命周期的用户是一个高峰,400至500天内生命周期的用户是另一个高峰。
- 根据此情况,应该在20天内对客户进行引导,促进其再次消费并形成消费习惯,延长其生命周期;在100至400天的用户,也要根据其特点推出有针对性的营销活动,引导其持续消费。
分析去掉0天生命周期的用户之后的用户生命周期的平均值。
#去掉0天生命周期的用户之后的用户生命周期的平均值
life_time[life_time.life_time>0].购买日期.mean()
Timedelta('276 days 01:04:31.344216')
- 可见,若在用户首次消费后,加强对其再次消费的引导,可将其生命周期延长至原来的两倍。
七.用户分层
按用户价值分层---RFM模型
为了进行精细化运营,可以利用RMF模型对用户价值指数(衡量历史到当前用户贡献的收益)进行计算,其中
最近一次消费-R:客户最近一次交易时间的间隔。R值越大,表示客户交易发生的日期越久,反之则交易发生的日期越近。
消费频率-F:客户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交易的次数。F值越大,表示客户交易越频繁,反之则表示客户交易不够活跃。
消费金额-M:客户在最近一段时间内交易的金额。M值越大,表示客户价值越高,反之则表示客户价值越低。
根据上述三个维度,对客户做细分
rfm = df.pivot_table(index = '用户ID',
values = ['订单金额','购买日期','订单数'],
aggfunc = {'订单金额':'sum',
'购买日期':'max',
'订单数':'sum'})
rfm.head()
# 日期的最大值与当前日期的差值为R
rfm['R'] = (rfm['购买日期'].max() - rfm['购买日期']) / np.timedelta64(1,'D')
rfm.rename(columns = {'订单金额':'M',
'订单数':'F'},
inplace=True)
# 构建rfm模型公式
def get_rfm(x):
level = x.apply(lambda x:'1' if x>=0 else '0')
label = level['R'] + level['F'] + level['M']
d = {'111':'重要价值客户',
'011':'重要保持客户',
'101':'重要挽留客户',
'001':'重要发展客户',
'110':'一般价值客户',
'010':'一般保持客户',
'100':'一般挽留客户',
'000':'一般发展客户'}
result = d[label]
return result
rfm['label'] = rfm[['R','F','M']].apply(lambda x:(x-x.mean()) / x.std()).apply(get_rfm,axis=1)
rfm.head()
#求和
rfm.groupby('label').sum()
- M列中不同层次客户的消费累计金额,重要保持客户的累计消费金额为159203.62,排名最高
rfm.groupby('label').size()
label
一般价值客户 77
一般保持客户 206
一般发展客户 3300
一般挽留客户 14074
重要价值客户 787
重要保持客户 4554
重要发展客户 331
重要挽留客户 241
dtype: int64
- 以上为不同层次用户的消费人数,一般挽留用户的消费人数排名第一,有14074人,重要保持客户排名第二,有4554人,与一般挽留用户差距比较大,但累计消费金额最多,业务方可以根据结果对客户分类运营,降低营销成本,提高ROI。
八.用户质量分析
a = df.groupby('用户ID')['购买日期'].agg(['min','max']).reset_index()
new_old = (a['min'] == a['max']).value_counts().values
plt.pie(x = new_old,
autopct = '%.1f%%',
shadow = True,
explode = [0.08,0],
textprops = {'fontsize' : 11})
plt.axis('equal')
plt.legend(['仅消费一次','多次消费'])
有超过一半的用户仅消费了一次,这也说明了运营不利,留存效果不好。
复购率的定义:在某时间窗口内消费两次及以上的用户在总消费用户中占比。这里的时间窗口是月,如果一个用户在同一天下了两笔订单,这里也将他算作复购用户
#每个用户在每月的订单数
pivoted_df=df.pivot_table(index='用户ID',columns='月份',values='购买日期',#pivot_table透视表
aggfunc='count').fillna(0)#某些用户在某月没有消费过,用nan表示,这里用0填充
pivoted_df.head()
#转换:消费2次以上记为1,消费1次记为0,消费0次记为NAN
#applymap针对dataframe所有数据
pivoted_df_transf=pivoted_df.applymap(lambda x: 1 if x>1 else np.nan if x==0 else 0)
pivoted_df_transf.head()
#count统计所有非空数据个数表示总消费用户数,sum计算非0数据的和表示消费两次以上的用户数
df_duplicate =pd.DataFrame(pivoted_df_transf.sum()/pivoted_df_transf.count()).reset_index()
df_duplicate.columns = ['Date', 'DuplicatedRate']
df_duplicate['Date'] = df_duplicate.Date.astype(str).apply(lambda x:x[:-3])
plt.figure(figsize = (15,6))
plt.plot(df_duplicate.Date, df_duplicate.DuplicatedRate)
plt.xlabel('时间', fontsize=24)
plt.ylabel('复购率',fontsize=24)
# plt.ylim(0,1)
plt.title('复购率的变化',fontsize=24)
- 说明:图上可以看出复购率在早期,因为大量新用户加入的关系,新客的复购率并不高,如1月新客们的复购率只有6%左右。而在后期,这时的用户都是大浪淘沙剩下的老客,复购率比较稳定,在20%左右。单看新客和老客,复购率有三倍左右的差距。
回购率:是某一个时间窗口内消费的用户,在下一个时间窗口仍旧消费的占比。比如,我1月消费用户1000,他们中有300个2月依然消费,回购率是30%。
#回购率
#每个用户每个月平均消费金额
pivoted_money=df.pivot_table(index='用户ID',columns='月份',values='订单金额',
aggfunc='mean').fillna(0)
columns_month=df.月份.sort_values().astype('str').unique()
pivoted_money.columns=columns_month
pivoted_money.head()
#将有消费的记为1,没有消费的记为0
pivoted_purchase=pivoted_money.applymap(lambda x:1 if x>0 else 0)
pivoted_purchase.head()
#如果本月进行消费,下月也进行消费,则记为1;如果下月没有消费,则记为0,若本月没有记为消费,则记为nan
def purchase_return(data):
status=[]
for i in range(17):#循环17个月
if data[i]==1:#若本月消费
if data[i+1]==1:#下个月也消费
status.append(1)#就记为1
if data[i+1]==0:#下个月不消费,就记为0
status.append(0)
else:
status.append(np.nan)
status.append(np.nan)
return pd.Series(status, index=columns_month)
pivoted_purchase_return=pivoted_purchase.apply(purchase_return,axis=1)#axis=1表示计算方向在行的方向上,左右运算
pivoted_purchase_return.head()
df_purchase = (pivoted_purchase_return.sum() / pivoted_purchase_return.count()).reset_index()
df_purchase.columns = ['Date', 'PurchaseRate']
df_purchase['Date'] = df_purchase.Date.astype(str).apply(lambda x:x[:-3])
plt.figure(figsize = (15,5))
plt.plot(df_purchase.Date, df_purchase.PurchaseRate)
plt.xlabel('时间', fontsize=24)
plt.ylabel('回购率', fontsize=24)
plt.title('回购率的变化', fontsize=24);
- 上图可以看出,在初期用户的回购率并不高,1月的回购率只有15%左右,4月份起回购率稳定在30%左右。
- 从每月有回购消费的用户数数据可以看出,回购用户数整体有下降趋势。
- 对回购率的分析,再次说明了对于新用户,在其第一次消费后的三个月内是一段重要的时期,需要营销策略积极引导其再次消费及持续消费。
- 另外,对于有持续消费的老客,也要适时推出反馈老客户的优惠活动,以加强老客的忠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