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日,我们从罗马尼亚的布加拉斯特乘坐飞机到达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到机场后我们乘机场大巴到市中心,一下车就认出了热心的民宿房东,他是位中年男子,主动提出到汽车站来接我们。一路上他和我们边走边聊,给我们介绍了沿途的超市和商店,大约二十分钟就到了民宿。民宿紧挨着英国大使馆,环境相当不错。
到了民宿,房东给我们看了他为我们准备的当地地图和一张乘车卡,他说两个人可以合用一张卡,卡里面还剩些钱,够我们这几天用的了。我问房东最后一天我们离开时能否把行李存放在民宿,晚上去机场前来取。房东回答说没问题,还说把房间在我们走的那天从网上下架,这样我们可以一直待到晚上。这倒让我们感到不好意思了,为了方便我们,他却要损失一天房租呢,他的热情豪爽着实让我们很是感动。
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语里意思为“白色之城”,常住人口170万,是前南斯拉夫地区最大的城市。她既是前南斯拉夫的首都,也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的首都。贝尔格莱德位于萨瓦河和多瑙河的交汇处,扼守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的水陆要道,被视为巴尔干的门户,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自从公元前三世纪建城以来,这里经历了上百次战争,数十次被夷为平地。顽强的塞尔维亚人一次又一次地在废墟上重建他们的家园。这就是贝尔格莱德,一个百折不挠的英雄城市。
到贝尔格莱德的第二天,我们在网上报了一个半日游的团,和导游约定在共和国广场集合。共和国广场位于贝尔格莱德市中心,广场中间竖立着塞尔维亚大公米哈伊洛的铜像。米哈伊洛被视为近代塞尔维亚最开明的改革者,他主张成立巴尔干联邦以抵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1862和1867年,米哈伊洛成功说服两批土耳其驻军撤离塞国。十几年后的1878年,塞尔维亚终于获得完全独立。米哈伊洛统治期间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改革税制与军队,国力有明显提升。后人为了纪念他,在共和国广场上建立了这座铜像,并以他的名字命名广场边上的一条街道-米哈伊洛大公街,现在成了贝市著名的步行街。米哈伊洛铜像的背后是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据说已经闭馆装修多年,我们到那里的时候尚未开放。
米哈伊洛大公街连接共和国广场和卡莱梅格丹城堡,是贝尔格莱德最主要的商业街,街道两旁有不少建于19世纪的代表性建筑,其间也夹杂着几幢新建的现代化大楼。
街道很干净,古色古香的路灯和悬挂的盆花,黑色的圆形广告柱,卖小商品的小摊车,书店门口摆放的油画作品,和欧洲大多数城市一样,显得古朴而典雅。
大街两旁布满了露天咖啡吧和酒吧,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那里悠闲地喝着咖啡。导游告诉我们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人们点上一杯咖啡或一杯啤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聊上好几个小时。
我们沿着米哈伊洛大公街步行来到了卡莱梅格丹城堡,又称贝尔格莱德城堡。城堡位于萨瓦河与多瑙河的交汇处,历史上一直是贝市重要的防御工事,曾被誉为中世纪军事工程史上的杰作。卡莱梅格丹城堡的名字来自土耳其语,“卡莱”是“堡垒”,“梅格丹”则是“战场”。城堡分为上城和下城两个部分,上城的城堡有双层城墙环绕,有四个城门,大部分保存良好。下城如今只剩下一些废墟和绿地。
在漫长的历史中,这座城堡是古罗马、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争夺的对象。历史上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围城战就发生在这里。在攻陷东罗马帝国首都后,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默德二世继续向东欧扩张,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匈牙利东部边境要塞贝尔格莱德。
1456年6月29日,穆罕默德二世亲率七万大军将这里团团围住,当时城堡内的驻军不足七千人。城堡被围时,守城统帅匈雅提正在匈牙利招募士兵。7月14日,匈雅提带领他的船队击沉了三艘大型土耳其军舰,冲破了土耳其海军的阻拦,经多瑙河抵达被围的城堡。
7月21日,土耳其军队倾巢而出,在日落时发动了一场总攻,这场总攻持续了整整一夜。最后土军突破了第一层防线进入内城。在这关键的时刻,匈雅提命令士兵在城墙上投下燃烧的焦油木块,冲进内城的土耳其士兵被这道火墙拦腰截断,后来被全部歼灭,土军的总攻宣告失败。
第二天匈雅提对土耳其军营发动了一场出其不意的偷袭,土军未加防备,阵脚大乱,混乱中土军统帅默罕默德二世大腿中箭而昏迷。这位二十四岁的苏丹苏醒后得知他的军队全线溃败的消息,差点服毒自尽。这场奇袭令土军损失惨重,不得不连夜撤回君士坦丁堡。下图这块石碑记录了1456年7月22日那场扭转局势的战斗。
围城战失败后,土耳其人停止了向欧洲扩张的步伐,使天主教欧洲免于土耳其的进一步侵犯。人们普遍认为贝尔格莱德一役挽救了基督教的命运。为纪念这次胜利,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下令教堂在中午鸣钟,这个习惯在基督教世界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这次围城战中,堡垒东部城墙曾被土耳其人突破,后来守军在那里建立津丹城门以加强防卫。
1928年为纪念一战胜利十周年,人们在城堡的制高点安放了名为“胜利者”的纪念碑雕像。这是一个站立的裸体男子铜像,纪念碑高14米,男子左手持有猎鹰,右手握剑。据导游说,铜像原来安放在城区,遭到当地居民的反对,认为有伤风化,后来不得不移放到这里。
当年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现在成了贝尔格莱德著名的城堡公园,这里除了古老的城堡,大片的绿地,还有军事博物馆、动物园和著名的贝尔格莱德红星篮球俱乐部,每年都吸引了无数游客来此参观。
城堡的城墙是俯瞰萨瓦河和多瑙河交汇处的最佳地点。美丽的萨瓦河穿城而过,将贝尔格莱德一分为二,河南是老城区,河北是后来开发的新城区,两条宽阔的河流在这里交融。
随后我们跟着导游来到了斯卡达利亚步行街,这是一条闹中取静的小街,它完整地保存了19世纪塞尔维亚的风貌。小街路面是由鹅卵石铺成的,一百多年来路人的脚步把这些石子打磨得光滑锃亮。小街两边是传统的塞尔维亚餐厅,每间餐厅都用鲜花打扮得花团锦簇。这些餐厅到了晚上会有传统的乐队表演,服务生穿着复古的服装在门口揽客。这里曾经是塞尔维亚音乐家和诗人的聚集地,他们众多的诗和歌曲作品就诞生于此。比较著名的餐厅有“三顶帽子”,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得名于餐厅门口黑白红三顶不同颜色的帽子。据导游介绍这是铁托最喜爱的餐厅之一,曾接待过撒切尔夫人等国际政要。
在老城区闲逛一阵后,我们又回到共和国广场。广场附近有很多历史建筑,很值得一看。莫斯科酒店是一家四星级酒店,酒店1908年开业,是塞尔维亚历史最久的酒店之一。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时,该酒店一度成为盖世太保的办公场所。二战后该酒店收归国有,2005年酒店又重归私人所有。
距离共和国广场不远有新旧两座皇宫,分别建于1884年和1922年,原来都是皇家住所。两座建筑在一战中都遭到严重损毁,战后彻底重建。1961年以来,旧皇宫成了贝尔格莱德市议会的所在地。新皇宫在皇室迁出后,转让给了皇家博物馆,二战后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扩建,自1953年以来一直是塞尔维亚共和国的总统府。
附近的塞尔维亚国会大厦建于1936年,是贝尔格莱德最气派的建筑之一。
从共和国广场向南步行约二十分钟就到了圣萨瓦教堂,它是巴尔干半岛最大的东正教教堂,是为纪念塞尔维亚王国国王斯蒂芬・奈马尼亚的三王子萨瓦而建。萨瓦于1192年创建塞尔维亚东正教,1219年被册封为塞尔维亚总主教。教堂高82米,占地18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上万人,规模仅次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在贝尔格莱德的各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它巨大的穹顶。教堂于1935年开始修建,中间由于战争和国家动荡数次中断,最终于2004年完工,内部装修至今仍在进行。教堂的四个角各有一座钟楼,一共挂有49口铜钟,每到整点它们一齐敲响时很远都能听到。
离我们住的民宿不远就是被北约轰炸而损毁的原南斯拉夫国防部大楼,附近还有被炸的原内政部大楼以及塞尔维亚国家电视台。那场长达78天的轰炸,是贝尔格莱德人的一场噩梦,有超过3500人遇难,财产损失达300亿美元。这场大轰炸最后以南联盟接受西方的和平协议,联合国和北约接管科索沃而告终。为了纪念那场轰炸,这些被炸的建筑被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有意思的是这些大楼没被炸到的部分作为办公室仍在继续使用。
不少国人对1999年北约轰炸中国驻南使馆一事至今记忆犹新。6月5日下午我们前往新城区探访中国使馆旧址。我们拿了房东给我们的乘车卡,上了车却不知如何使用,于是向车上的一位小伙子求助。小伙子能听懂英语,热情地帮我们输入乘车的人数和要去的区域,没想到乘个车还这么麻烦,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公交车经过萨瓦河上的桥来到了新城区,一座高大的火柴盒状建筑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后来才知道它就是前南共中央大楼。我们在塞尔维亚宫站下车,然后步行前往使馆旧址。
塞尔维亚宫又称联邦大厦,是南联盟时期的政府大楼,现在是塞尔维亚政府机构的办公区,内部未对外开放。这座气势恢宏的H型的大楼是塞尔维亚最大的建筑,占地面积达65000平方米,仿佛向世人展示着南斯拉夫曾经的辉煌。
沿途经过微软大楼,看来这些年西方的公司也看中了这里的商机,开始进军塞尔维亚了。在一个路口看到一幢红色钢管装饰的大楼,形状很奇特,地图上标为蝴蝶商业中心,远远看上去还真像个花蝴蝶。我们在这里右转进入樱桃花路。
樱桃花路3号就是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旧址,原来的使馆大楼早已被拆除,门口有一块写有中文和塞尔维亚语的金属纪念碑,碑前摆放着鲜花。三年前这里开始兴建中国文化中心,我们到的时候尚未完工。据网上报道,贝尔格莱德市市长西尼沙·马利曾宣布将中国文化中心外的街道命名为“孔子大街”,中国文化中心的地址为孔子大街一号,并将中心门前的广场命名为“中塞友谊广场”。可是让我困惑的是时至今日谷歌地图上这条街道的名字依然还是樱桃花路(trešnjinog cveta)。我又上谷歌查了一下,这位市长在我们到贝尔格莱德的前几天升任财政部部长了,不知道他说过的话还是不是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