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8

中原焦点团队高级6期肖巧风,坚持分享第739天

第七章  态度形成与转变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别人是神经病。

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

关注人放在第一位,了解他、好奇他、欣赏他,这样才能进到他的世界,他怎么想的?有哪些打算?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筑基班从最基础的东西有所了解

第一单元  态度概述

定义: 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问他:这件事你怎么看?怎么想?对自己的想法有所了解,情绪情感流动,对事情的看法有所改变。

倾听皆疗愈。提供一个安全的氛围,不会被指责、否定,给到一定技术的问话,他的思考就会有深度。

态度形成会持续一段时间,才会形成新的变化。不期待做了以后就会怎么样。

比如,第一次做父母→伤害→道歉→爱理不理→期待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

不会那么快的,咨询是有一定的过程的。像一个冰块儿。坚信坚冰之下必有暖流涌动。

关注白扩大白而非消灭黑。

如果跟爱人孩子之间出了一些问题,不要着急更快的改变,越急可能越不容易改变。直到哪天能够稳下来了就会改变。态度是稳定的,会持续一段时间。

一、特点

1.内在性  内在心里倾向尚未显现于外内心里历程和状态

待客的最高规格:一起和面擀皮儿包饺子。一般都是去外面吃饭。

自我觉察日记,对自己是一个持续的了解,是一个常年累月的工程。最是急不得。

2.对象性  总是指向一定目标,具有针对性

沟通中更多的是具体化和好奇。

3.稳定性  形成会持续,不易随便改变

二、态度的成分

1.认知成分

2.情感成分

3.行为倾向成分

态度的A、B、C模式

A(情感)B(行为倾向)C(认知)

行为倾向跟行为不一样。(想打回去跟打人的区别)

认知行为ABC理论,A→事件,B→认知,C→情绪与行为。

导致我们行为结果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怎么认为。

例走在路上看手机,有人猛的啪给一巴掌,火的一下就冒出来。就冒出来了。生气、愤怒,才回到认知层面。感性先出现,然后才是认知层面。

情绪出得来,道理才能进得去。

感性的东西可以让他对自己有更深的了解。

情绪~情感~行为倾向~认知

面对情绪垃圾人,要远离,不激怒他,先保护自己。

①一般三种成分协调一致

②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占有重要地位,决定行为倾向。

情绪一般来得快,去得也快。

做评估时看有行为倾向还是行为。

三、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通过态度表明,有利于己

2.自我防御功能

利于自我形象和价值的确定,减少焦虑

3.价值表现功能

主动表现社会价值(学者撰文发表言论)

4.认知功能

通过态度来赋义

表达想要的,而不是不要的。

表明态度让对方知道跟他是一伙儿的。顺畅后减少防御,目的就达到了。态度很关键。

通过微信、语音条等表现。

喜欢对方嘴上说的比较漂亮→呈现态度

最怕既没有行动也没有嘴上

吵架也能表明态度。床头吵架床尾和。就怕冷战(两个月)。

有条件分房,没条件分床,分被,背靠背。

沟通→变化→重温恋爱时光。

看每个人想要啥,没有绝对的标准,找到适合的就好。

弱的时候最怕别人说弱。如果对方说弱,你说:是呀,所以才需要你的保护(帮助)呀。

我们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我们建构出来的。

建构出来的是我们态度的呈现。

四、态度的维度

1.方向

态度指向: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

所有都动情绪的地方都是自己在乎的。

对孩子动情绪时: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去看→态度就会发生变化。

2.强度

态度方向的程度

了解对方前后的不一样,最开始是什么样?现在呢?了解强弱的差异,找出改变的因素。

咨询是谈开、聊开

3.深度

个体对某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

孩子谈对象,如果程度很深了就顺其自然,大大方方的把他们叫到一起吃顿饭

切忌不要把孩子推出去。

电影《断背山》、《霸王别姬》

4.向中度

在态度体系及价值系统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越接近越不容易改变

5.外显度

态度在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的外露程度

这样的往往是最不好帮助的,给了安全的氛围也不一定能敞开→防御,保护自己。

五、态度的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提出

1.依从(行为倾向)

①在社会影响下,外显行为表现与别人一致

②无深刻认识和情感、表面,受外部支配

商场试吃、试喝的

老年人被骗:影响→参与→内化→被坑

孩子:先试试→肯定→小礼品→喜欢→内化

常回家看看,放下手机,陪陪老人。

缺啥就容易趁虚而入

2.认同(情感)

①指喜欢某人或某群体、内心乐于保持一致

②形成一致,主动趋同,基于喜欢

3.内化(认知):行为(自我卷入)-认同(情感)-内化不要-开口就用指责等语言破坏掉关系

①把情感认同与信念、价值观结合,理智判断形成

②以认知为基础,情感是中介

第二单元  态度转变

霍夫兰德等人提出了一个态度转变的模型,如下图所示:

传递者-可信-意图→沟通信息-差距-畏惧→目标(接受者)-信念-人格←情境-警告-分心

构成要素、影响因素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关系大于方式,方式大于内容

传递者的学术地位,可信的人

以什么方式说最重要。

爸爸妈妈明明是期待,反着来说。

影响态度转变的因素

(一)传递者

1.传递者的威信

(高低、相似性、咨询师自信与专业程度)

威信越高可信度越高。

包装(夹道欢迎)→调动情绪情感→氛围催眠

容易帮相似的人,相当于帮自己→自恋

越自信传递的信息越容易相信。咨询师的气场非常重要,稳是定海神针。在事儿上磨,个案量,不断锤炼。

将军的气场:经过无数的浴血奋战,坐在儿威风凛凛。

2.传递者的立场(中国式劝架)

(你在替谁说话?)

家长最容易把天聊死。孩子感觉你在替对方说话。跟谁说话跟谁是一伙的。先接住情绪。

放下所有的期待,只有好奇。

有可能只是在跟你吐槽,他说说你听听就行了。否则你唠叨,他真的不去学校了。

3.说服意图

(你有什么目的?)

不以改变为目的才有改变的机会。

4.说服者的吸引力

(明星代言广告)

(二)沟通信息

1.信息差异(威信高、信息差异较大转变大;威信低,信息适中转变大,睡眠者效应)

威信低说了一个惊天消息→神经病。

说适中的可信度会高一些。

睡眠效应:随时间推移,大家记不得谁提出来的。威信低的人提出来后被人记不起来了。

2.畏惧

(畏惧程度与转变效果为倒U形曲线关系)

有一些男孩到了青春期后反抗爸爸,超越爸爸那座山,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高压、霸权到了一定的程度→畏惧转为恨。

怕的背后有爱在。光怕不爱最终会成为害

3.信息倾向性

(一般公众:单一“洗脑”;文化水平高;双向;哄孩子,哄大人)

在封闭的环境里让人精神恍惚,意志力、自知力会发生变化。不知不觉就被催眠了。

跟自我的意志力有关,不要盲目崇拜,拥有独立的自我。

PUA不断否定→打击,慢慢的就会认为自己是这样的。

子女被父母PUA,老师对学生PUA,畸形崇拜。被控制而不自知。

4.信息的提供方式

(有事见面说)

更容易改变,地面效果好→视频→音频→不要做文字咨询

(三)接受者

1.原有态度与信念的特征

①既定事实/根据直接经验形成(郑州市交通总是很顺畅)

②与个体需要密切相关(劝告坐公交车者不要挤)

眼界越宽越

2.人格因素

自尊水平高、自我评价较高

自尊水平低容易崇拜别人

3.个体的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

(四)情境

1.预先警告

不坚定,卷入低,促使转变;重要利益相关,抑制转变

2.分心

①分散对信息注意,减少阻抗,促进转变(良好形象的促销员)

②分心干扰说服过程(促销过程的噪音太大)

3.重复

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型曲线关系(脑白金广告)

(一)认知失调论

①认知失调4种矛盾:逻辑、文化价值、观念、新旧经验

②减少、消除失调途径:改变、否定失调一方,引入、增加新因素,降低失调双方强度

(二)社会交换论

①态度转变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得失权衡

专栏

①逆反心理:超限(逃避)/自我价值保护(留面子)/禁果(禁书、好奇)

②角色扮演与态度转变(行为影响态度,自我卷入影响态度)

第三单元  态度测量

常用的态度测量方法(间接测量)

1.量表法

2.投射法

3.行为反应测量法

①测谎仪的工作原理

②可以通过观察和测量个体的身体距离,生理指标来推测他的内在态度

讲故事

图中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会这样?

图中的人物在想些什么?

故事的结局会怎么样?

罗夏墨迹测验

这看上去像什么?

这可能是什么?

这使你想到了什么?

渐接看一个人的内心,讲出来的是自己内心的想法、投射。

感恩一切的遇见。

二、读书分享

持续每日阅读第715天,有声打卡第715天,专业提升学习第432天

三、健康打卡393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2-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