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籍是《这样做父母就对了》,这是由一个叫做《心理会客厅》的栏目中的文章集结而成的一本书。
为什么会推荐这样一本集结的书?
在我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向我表达不懂怎么做父母的来访者,他们深知教育和抚养对孩子的重要性,但却苦于应对带娃过程中日渐复杂的养育,感觉自己尽心尽力,小心翼翼,孩子还没管好,那种心累的无力感、被娃反抗后的奔溃感始终在加重。想学点了解孩子和养育孩子的方法,然而市面上这样的书籍多如牛毛,且理论有时也是各书相悖,尤其是心理学书籍,更是深奥难懂,无法啃下去。这本书是由19位心理学大师的访谈录形式集结的,访谈本身就是对话形式,讲出来的语言都是自然语言,就像是在你对面徐徐聊天的感觉,非常易懂,也容易吸收和接受。
这些心理学大师每个人都有自己基于实践的切入点,有些是从孩子的层面,大部分是从家长的层面和角度去深入。
我们每个人都对自己做父母有着较多的要求,但总得来说我们都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做对的的父母。这个标准看起来比较单一,其实包含的很多层面的要求。这本书,因为是由不同心理学家的不同观点汇总成的,因此并不像个人作者所写的书容易找到完整的观点脉络,我将本书中的观点分别从两个维度来解读,第一个维度是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自己,第二个维度是我们如何对待孩子。
我们如何认识我们自己
我们在成为父母之前大多是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也就是说孩子是0岁的孩子,那么你就是0岁的妈妈或者0岁的爸爸,我们没有与生俱来的养育孩子的正确方法,一切都是在过程中慢慢学习和打磨的,在这个过程中,也是我们了解自己和成为父母之间如何和谐的过程。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我们很多基于我们成长经历所产生的错误观念,这包括父母是权威的,是不可违逆的;学习是艰苦的,不学习是没有出路的;情绪化的表达不客观的评价;孩子的认知水平比较低,特别容易受到错误观念的引导,甚至还会泛化这些观念。
其次父母本身的焦虑抑郁,需要及早发现并调节,不稳定的情绪给孩子营造的事一个不安全的成长环境。尤其是作为母亲的,对孩子的点滴关注度太高,本身既会增加母亲的焦虑也很有可能将焦虑传染给孩子,而忧郁的母亲则会让孩子无法或不敢去找到快乐和幸福感。
再次父亲的缺席也是我们自身需要了解和关注的,父亲的缺席与中国传统的男女分工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也与家庭的一些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妻子太强势、老公没长大。父亲的“缺席”让孩子缺失了“完整的爱”,把夫妻关系放在第一位,才能让父亲“归位”。
最后,我们还要认识到我们自己一些错误的育儿方式对孩子养育可能造成反力作用,这包括忽视漠视、惩罚体罚、过度控制,在书中都对这些错误的育儿方式给出了相应的界定和定义。
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有了这些基础,我们才能对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有合理的把控和指导。
我们如何对待孩子
首先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内在,书中中国台湾身心灵治疗大师许添盛说:“孩子都是老灵魂”。作为父母,我们要了解孩子的天赋方向和人格特质,了解孩子的本质之内,忽视这些了解,用控制代替尊重,用命令代替启发,用怀疑代替信任,就会让孩子的生命找不到出路。
我们对待孩子的各种核心思想包括:尊重和信任;爱和自由;正面管教等。与孩子的沟通方法包括:利用隐喻、绘画、故事等,这些在书中都是每个心理大师的主攻方向,原理和方法都有很详细的阐述。
最后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书中第16章节林昆辉先生的访谈:每个生命都该被挽留,非常诚恳的讲到如何让孩子拥有足够的拉力,抵抗悲剧的发生,快乐是孩子童年最有力的拉力。
希望迷茫的父母们都能读读这本书,做“好父母”,你需要拥有“心理学”做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