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代的娱乐狂欢 ——超女粉丝与大众文化消费》中可用原理与感悟整理

因为一直在研究粉丝经济这一块,阅读了杨玲老师的《转型时代的娱乐狂欢——超女粉丝与大众文化消费》一书,收获颇多,其中一些引用的原理和老师的观点让我有不少启发,下面即为整理后的内容:

最开始对于文化消费的观点

由于文化是一个包含的认同和区分的双向过程,文化消费在生产者社会区隔的同时也在制造者身份认同。我们将自己的文化资本运用到符号的消费之中,以表明我们的阶级和文化从属。

粉丝是①过度消费者,与大众文化的普通观众或者读者相比,粉丝投入更多时间精力情感在文化产品之中,从文化产品中制造出更高强度的意义,他们与所关注对象建立起来的关系也更为亲密。过渡是指过渡性,是塑造自我建构社群的涡流。与消费理性常常抵牾,

粉丝是②完美消费者,消费习惯固定,可预测程度高


John Fiske《理解大众文化》

粉丝生产力划分为三个类型:

①符号生产力【个人的内在理解过程】

②声明生产力【意义进行分享+建立个人及社会认同的方式】

③文本生产力【不以盈利为目的,传播范围受限】

从文化商品的符号资源中创造出关于社会认同和社会经验的意义


第二阶段粉丝研究的转变

粉丝从赋权的工具/与现存社会等级制度和结构抗衡的力量——维护现存社会和文化分类体系的能动者

国内学者方心清与王毅杰 中国城市居民在1949年以后的消费方式划分

①文革及其之前的生存消费匮乏阶段——严格的计划消费【计划经济+短缺经济】②改革开放到90年代初期的大众消费阶段【市场经济体系的推广,消费品供给开始由市场机制与配给机制共同完成】

③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市场供给发生实质性变化】这导致消费者主权意识增加,享乐性消费代替生存性消费占主导


文化与消费的界定 《物品的世界》道格拉斯&爱舍伍德 John Storey

将“文化”与“消费”视为相互关联的近义词。文化是John Storey所界定,文化不是一系列文本和物品,而是人们利用文化工业提供的文化商品来实现制造和生产目的的“动态实践”。消费是不是用来满足自我需要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文化被剥夺与塑造的场域。


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观点

消费的基本功能实际上不是为了满足吃饱穿暖等日常需要,而是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生活中的复杂意义——使用的礼仪饰品越昂贵,可以假设其固定意义的企图也就越强烈。消费就是利用商品和服务来创造意义的过程。


粉丝心理

①弗洛伊德的性本能理论

②克莱因的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来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粉丝将自身的优良品质投射在明星身上,然后通过假扮,模仿,复制等方式将明星身上好品质內摄到自己身上。

③温尼科特的过渡性客体理论。更像是②的一个延伸。【将外在现实与内在现实作为既区分又联系的个体——提供小憩之所,提供安全感,消除焦虑的屏障】


结合上面的第二种心理去定义粉丝认同

粉丝主动与对所喜爱的对象进行识别分辨,确认所喜爱的对象与自我的相似或一致,并与所喜爱的对象建立亲密关系的动态过程。


对玩耍对象的控制权与所有权

【如果变极端化进一步感觉可以去解释私生饭】

粉丝代替娱乐工业的操盘手拥有了对选秀明星符号表征的控制权和所有权,粉丝在选择自己喜爱对象时——也是在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表达他们所认同的社会秩序道德规范和审美原则,他们对个体应该如何在社会中生存和展现自我的看法


巴赫金

群体随着时间的发展会产生和群体相关的意义,最终会出现该社群独有的新的语言形式或类别。【感觉可以进一步解释饭圈用语的形成】


Julie

Johnson《作为病态的粉都:定性的后果》

由于碎片化的不完整的现代社会,产生出了碎片化的不完整的现代自我,粉丝身份就成种对孤立、原子化的现代生活的一种心理补偿。但是这是一种充满风险的补偿机制,现实和幻想的界限随时可能模糊,理智随时可能被嫉妒的情感吞没,最终导致粉丝的行为失控,变得狂热和病态。【感觉可以进一步结合过渡性客体理论】


民族志方法

学者与某个偏远文化之间进行长时期社会互动。


粉丝群体的结构 法国后现代哲学家德鲁兹和瓜塔里

“块茎”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顿和沃尔首次提出“伪社会互动”

这里的“伪”是贬义,试图与名流接触获得reputation。

在这个50%的人口都感到孤独的是和孤立的社会,伪社会关系是大众寻求认可和归属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Turn the stranger into significant other。

罗叶克重新定义为一种通过大众媒介对明星的表征,而不是面对面交流的直流经验建构起来的关系。

 

戴尔 明星文本理论

明星有着符号一样的功能,是一个嵌入了文化意义的符号系统,可以被观众积极的阅读和阐释。我们像阅读文本一样阅读明星,这些文本既被意识形态浸泡又被话语性地构建。


越是受欢迎的明星,越是一个不稳定的矛盾形象,能包含广泛的对立,引发多元的认同。


明星和粉丝之间的关系(距离变远)

①一种一对多的关系。【明星只有一个,粉丝众多,情感投入强度与深度了解相差较大。】

②身份地位不平等

③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明星不差别传递,而粉丝都带有强烈个人标记的忠诚】

 

粉丝与明星的接触

包括两个层面感官接触和超感官接触。

在粉丝赠送偶像礼物的行为中,粉丝所追求的更多是联系而不是权力。演唱会这样的认同形式就是明星偶像与粉丝社群之间发生的直接的面对面的,高度浓缩的,符号化的交流互动。


流行音乐工业划分

划分为四个相互重叠和关联的网络,第一创造力网络,第二再生产网络,第三发行网络,第四消费网络。水平整合:四个网络进行整合。


流行音乐工业当前的危机

①盗版

②一系列跟广泛的文化力量已经改变了音乐在社会中的角色,贬低了它对许多消费者的切身性与重要性。【电玩手机/传播媒介价值依附于其他因素比如体验】


明星体质或偶像经济

当时所处的背景是传统唱片极度萧条,数字音乐服务无线音乐前景尚不明了,通过赋值的仪式,包括粉丝杂志,颁奖典礼,播出有关明星个性的电视或广播节目等,来实现唱片公司的盈利目的。


美国管理学大师:保罗·赫希界定的文化工业

输入【产品选择】和输出【营销】的两个环节融入了大量的受众参与——依靠粉丝的草根是文化参与。保罗的一个观点是大众传媒扮演着创新的制度性调控者,受众会利用选秀节目来寻找流行音乐工业忽视的音乐形式和歌手。


粉丝是发现者+推广者+消费者

松散的版权管理促进了销售营销环节:

①媒介娱乐公司将部分版权与如肖像著作权让渡给粉丝

②公司无权干预粉丝为促进其偶像利益而从事的活动。

粉丝是产销者

产销实践——自愿自觉的草根宣传,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正版音乐产品的消费群体。


一种很独特的看法

唱片工业长期以来的宣传方式鼓励大众仅仅把音乐当作一件商品,而不是艺术家心血的凝结。既然音乐只是商品,那么受众就会遵循消费理性,用最低的价格购买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只有当艺术和受众之间建立起了更直接的联系,人们才会主动购买正版音乐。


在由本公司掌控的偶像经济之外,还存在着一种基本上由粉丝自发形成的粉丝经济:粉丝之间的物品交换买卖和拍卖。


詹金斯《文本盗猎者》

作为最积极的受众,粉丝一向试图对媒介娱乐工业施加影响,粉丝社群可以说是消费者行动主义的大本营。


粉丝与媒介娱乐工业既有对立也有合作

粉丝在媒介娱乐工业中的地位:从无穷的精英——受人追捧的贵宾客户。

Jenkins融合文化解释这其中原因在于:当代媒介娱乐工业在营销理念发方面【情感经济】的发展。媒介工业开始对观众的媒介消费体验发生兴趣,试图将他们的欲望量化,将他们对媒介文本的承诺商品化,以提高投资回报率——把品牌社群的建立当做是深化消费者的品牌忠诚的最好方法——受众粉丝的广泛参与。

 

情感经济选择和购买决策过程中强调情感因素

与后福特生产体制【大规模消费模式变得日益碎片化,为了应对过度积累的危机而出现的弹性生产体制,这其中伴随着弹性消费,日益依赖于快速产品的创新;重视时尚与审美出售体验。】关系密切。

李戈 认知心理学角度阐释了消费者对于品牌的贡献

消费者使用产品的体验,以此形成长期记忆——产生品牌的情感价值,这其中情感价值对企业的生存空间与所获取的利润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通过情感体验——塑造品牌的个性——差异。而整个过程发生在消费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生产的对立面去消耗价值,而在后福特生产体制中具有经济价值。

由此可以去解释说,粉丝既是明星品牌意义的制造者,他们的情感强度和持久度也直接决定着品牌的经济价值

以情感经济和品牌推广为特征的后福特生产体制,让媒介娱乐工业认识到粉丝参与的必要性;以互联网等代表的新媒介则是粉丝的深度参与成为可能


特纳 名人商品

①明星是由娱乐公司出于牟利动机而开发营销的商品

②另一方面明星商品的盈利又部分取决于明星与粉丝之间所建立起来的社会情感联系——商品化——消费者有权了解商品质量与价格是否合理,但这中间又有情感——粉丝不是纯粹的主权消费者,不完全理性,并不永远试图在消费选择中追求边际效用最大化。


粉丝代表着一个文化资本家最大的愿望和最深的恐惧。


粉丝小说

揭示出受众如何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对文化商品进行生产性使用

粉丝小说创作为女性构筑了一个利用通俗文化的符号资源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赋权的艺术空间。

BL和斜线粉丝的共同特点是都对不得不遵守的女性气质标准不满,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刻却拒不证实和同情这种不满


粉丝文化的普遍性成了粉丝研究的首要理由,做粉丝成了我们了解体验、消费文化产品,运用媒介手段与他人和自我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


消费者拥有自主选择文化产品的权利。

 

美国学者 格德·哈伯 注意力经济理论

钱会向注意力流去,但注意力向钱流去的可能性要小的多,可以花钱让别人来听我们说话,但我们并不能保证他人一定会对我们说话的内容感兴趣。

媒介娱乐工业的造量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争夺受众注意力,并将注意力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过程。


内地学者秦晖认为中国是一个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家。只有从小事鸡毛蒜皮的事、无关紧要的事入手,学习如何以民主的方式生活,才可能逐步培养出民主传统,从而为整个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奠定坚实的基础,超女粉丝或许就属于这种无关紧要的小事。


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最终还是取决于对大众的想象,大众究竟是变革的潜在源泉还是潜在障碍?

你可能感兴趣的:(《转型时代的娱乐狂欢 ——超女粉丝与大众文化消费》中可用原理与感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