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群消息不期而至地置顶了消息中心,虽然已被屏蔽,但我仍能感受到它跳动的力量。
点开群,“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什么时候毕业的吗?十年了,你们想我了吗······”一大段话语格外引人注目。
久别重逢的消息,如同一颗石子投进水里,顿时激起了阵阵涟漪、荡起了朵朵水花,本来略显冷清的群一下子热闹了许多。
水花很大,涟漪却并没有荡的很远,至于水底是否也暗流涌动,我不得而知。我只是静静地看着手机屏幕,未掺杂丝毫话语,思绪却一下子飘向了很远。
曾经的种种仿若昨日一般,近在眼前。如果不是有人提起,我从不曾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毕业十年了。回忆起曾经的青涩、懵懂不禁会心一笑,然故事中的角色却已渐渐模糊、渐行渐远。
此刻我才意识到,青春真的早已离去,只镌刻在脑海里化成了记忆,而我们在时间的长河中早已航行了很久。哪怕寻着刻下的印记去寻找,也不过是一场刻舟求剑而已。
同学,一个多么简洁的词语,仅仅两个字,就可以浓缩一段岁月、一段青春。
可他终究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当它如此简略之时,我们又能记得多少?
年华似水,岁月如歌。渐渐的,我们已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我们渴望着重聚在一起,寻找逝去的青春回忆。可当聚在一起时却发现一切远没有想象中那般美好。数十个人为了一个愿望聚在了一起,却又化作了三五成群的小队,各自说着。
古人之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诚不我欺。
此刻我们才幡然悔悟:与其挣扎着、强求着,舟车劳顿汇聚一堂,反倒不如岁月安好,相忘于江湖。
曾经有一则关于“舍友是不是朋友”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想来没有褪去单纯的学生,一定不曾认真“审视”过这个问题。潜意识里,他们会认为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事情。
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奋斗,不是朋友,是什么?
当然也会有一些“过来人”摆出一副好为人师的模样,来“训导”这些“象牙塔”。
当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时,却发现这些所谓的“领悟”,其实并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他们的领悟也只源于他们的伤痛。
其实,许多人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只是机缘巧合,将我们安排在了同一个学校,同一个教室,甚至于同一个宿舍,共历一段充实、难忘的岁月,以至于让我们产生了是同类人的错觉而已。
可时间会平静地告诫我们:睡在一起的不一定是夫妻;住在一起的不一定是朋友。一切只不过是生活教授给我们的一厢情愿罢了。
既是如此,如果你我终究不是同一世界的人,凑到一起又有什么意义呢?
即使你我曾度过了那一段青春,可你我早已不是曲中之人,又何必刻舟求剑?
同学会,并不是要去见那些人,只是去回忆那些事。
成长是一笔交易,我们懵懂地用朴素的童真与不经人事的无邪换取了长大的睿智与饱经风霜的世俗。
经历了那么长的时间摸爬滚打,当初的懵懂、清纯都已褪去,至于留下的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清楚。
于是,同学会往往一不小心就变了味道,成了一些虚荣心作祟的舞台。薪资、职业、房子、豪车等等,无一不成为炫耀的内容。
从政的装清高,什么事都不掺和;
发财的摆架子,什么事都想多说;
没出息的不吱声,什么事都不关心;
离婚的瞎折腾,总想寻找当初的真心。
别有心者更是打出了“同学会、同学会,拆撒一对是一对”的口号。
在一个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通过同学会破坏别人婚姻、家庭的新闻早已是数见不鲜。即使这样,总有一些人如飞蛾扑火般冲上去。
工作太忙、生活太苦,婚姻太乏味,不禁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总盼望着它能调剂。
久别重逢,自免不了心灵的碰撞。
情到深处,怀着年少错过的遗憾,伴随着青春发酵的气息与酒精的味道,总想着实现些什么,免得分开后空留遗恨。
可一旦踏出了这一步,得到的却并不是期盼已久的得偿所愿,反而是茫然无措。
宛如酸涩的青苹果一夜之间被催熟,味道自然不会是那么美味。它既没有青苹果的酸涩,也不像红苹果的甘甜。只混杂着复杂怪异的味道,让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或许有人会喜欢上这种味道,但它是否会致命就不得而知了。
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说:“一个人之所以觉得过去美好,是因为过去他没能用心感受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后来被慢慢放大。所以我们并不能完全地感受当下,只能充分的感受过去。”
事实上确实如此,学生时代总在忙忙碌碌的学业中悄悄溜走,甚至来不及细细体味青春的迷茫与躁动。
当迈入社会后,工作、生活的压力接踵而至,人会不自禁地回忆起曾经,就连当初的迷茫、挣扎似乎都变得弥足珍贵,值得回味。
而同学会便成了一群成年人妄图抓住青春尾巴的狂欢。然而青春已然离去,留下的又是什么?
我们终究要和青春说再见。
不管你如何挽留,青春真的不再回来了。
哪怕你费尽心机,苦苦求索,也终究是一群成年人的刻舟求剑。
即使捞上来些许零星,也不过仅仅是几个人而已,但已不再是当初那几颗心,不再是那一份单纯天真的感情。
岁月的暖,漫过时间的河,拂过青春的面颊。我们只能在岁月斑驳处,看着她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