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奉“好成绩才有好未来”,不如信奉“做好自己”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这是王阳明先生提出的“知行合一”。

他用一生在践行自认为对的事,即便身处苦难之中。

“知识不能只停留在头脑中,要通过行为去实现它”

“知行合一”应当是我们做事的行为准则,尤其是在我们的工作与学习中,我想就学习方面重点探讨一下。

说到如何做好“学习”这件事,我们首先想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 等等,其中“复习”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是古人早已参透的学习方法,只要这样去做了,知行合一 ,自然没有学不好的。

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差距,孩子们在日常学习中很难做到“知行合一”。

我们的教育体制从小告诉我们,放学后老师会留作业,写完作业就可以给老师交差,于是写完老师留的作业成为学生课后学习的主要目标,而老师为了方便检验作业,都是以具体可视化的试题为主要方式,而复习预习这种不可视化的作业无论在老师还是在学生眼里都不能称之为“重要的作业”。

于是“预习和复习”在学习中被舍弃,机械化功利化的“刷题”成为主导,这种效率低下,枯燥乏味的方式很难得到践行。

即便如此,为了“一个好的未来”,大家还是在拼命向前冲,尤其是充满焦虑的父母们,在大多数人的认知里,“成绩好,考个好大学,就可以有一个好的未来”,于是我们努力去践行这个“真理”。而在这个践行的过程中,由于家长与孩子的“认知”程度不同,亲子冲突也就由此而来。

问题来了,既然“知行合一”,那么在践行之前,如何知道我们的认知是正确的?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是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的

扪心自问:“一个好的成绩一定可以有一个好的未来吗?”

答案是“不一定”,这样的现实例子太多了,即便进了大学,有多少人在没了家长的监管,成绩排名的压力,突然失去目标,失去自我,在物欲横流的环境中,随波逐流,消磨时光!

那么“真知”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一定拥有一个“好的未来”,“好的未来”又是怎样的未来?

世人眼中的“好未来”,大多是从物质方面判定,“钱多”“有地位”“成就高”,但是又有多少“钱多有地位”的人因为没有“安全感”铤而走险犯错误,因为没有“价值感”结束自己的生命,因为没有“幸福感”经营不好家庭。

既然优越的物质也不能保证一个好的未来,那它只能来自于我们的精神世界。

王阳明先生说“心即理”。


我们不断努力一直在追求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一种主观感受”,那就是“幸福感”,只有自己感到幸福了,生活才是美好的!

幸福感是一种真实感受,是无论我们出身如何,什么学历,从事什么工作,身在何处都能悦纳自己,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把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很好的链接起来,建立良好的关系。

归根结底就是,你与“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如何。其中,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是第一步,也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课题。

由此,若不想让孩子走弯路,你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教给他“与自己好好相处”,说的好理解一点就是“没有内心冲突”,“做自己”。

假如“做了自己”,那么在自己的正当权益收到侵犯的时候,不惧怕不退让;在强权面前,不阿谀奉承,不说违心话;在困难面前时,不否定自己,不逃避;在被世俗观念束缚时,不易困扰,活出自我;在经营婚姻家庭时,不依赖于他人,甚至操控家人。

自爱者必爱他人,自重者必得他人尊重。你若绽放,蝴蝶自来。

“知是行的注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识为我们指明正确的方向,我们才会去往正确的方向。身为父母,让自己不断成长,做好自己,知行合一,才是我们送给孩子一生中最珍贵的礼物!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奉“好成绩才有好未来”,不如信奉“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