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原【第04里仁篇第20章】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三年内不改父亲的规矩习惯,可算孝了。”
【钱穆译文】先生说:“在三年内能不改他父亲生时所为,这也算是孝了。”
【李泽厚译文】孔子说:“三年不改动父亲的事业作为,就可以说是孝了。”
【注】三大家基本情况:杨伯峻——代表老式的考据,更多文言文解释的传统视角;钱穆——代表台湾最高水平,更多历史学家和宋明理学的视角;李泽厚——代表大陆最高水平,更多哲学家和五四西学的视角。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多年遵循事父之道,(就)可称之(为)孝了!”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多年遵循事父之道,就可称之为孝了!(闵子骞就因为做到这样,我才盛赞他孝哪!)”
【详解】此章的出现,无论是南宋大儒朱子(熹),还是近现代的国学大师,诸多解论者都认为了“减半重出”,无实在意义。
本僧则认为不然,可以说:此章的存在,是扰乱《论语》次序的人尚存一点良心的体现!
当然,“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一句,最最能体现此人良心未泯,仍尚存一息:一模一样,毫厘不爽,却分列【01学而篇03】和【17阳货篇17】两章,不因重复而删掉,给后人(如本僧)恢复次序留有方便。
相关解读,请继续关注本僧的《拼图解论语》
此章,不仅不是无意义的章节,而是没它就不行,可谓“画龙点晴”之句。它的价值就是:一者,说明孔子赞闵子孝的理由,不只是因为他的一句话,而是他“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多年坚持行孝道、守悌义。二者:为《论语》论孝版块的结语,与开头的“三年无必于父之道”遥相呼应,又起到强调作用。这就是此章排在这个位置的依据。
三年:可实指“三年”,也可指“多年”。古文中,习惯用奇数代表“多、许多”之意。此章意思为“多年”。
无改:不更易,遵循。
“(子女)无改于父之道”,提取主谓宾,就是“(子女)无改道”。无改何道?于父之道(即事父之道)!所以说,“于”字,不跟“无改”,而是与后面的“父”结合,变成“于父”,用作“道”的定语。
无改于父之道:遵循对父的道。即“遵循事父之道”。
“事父之道”是什么?就是“孔子论孝”所论述的子女所有行为,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以及其他的具体行为,如“有敬”、“色难”、“父母在,不远游”……
古往今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能正确解读者,寥若晨星,屈指可数。曲解误读,多如朱杨钱李。他们缺少的,就是对圣人道行的信(深信不疑)!
《论语》的“论孝”就此结束了吗?实际可以结束了,但编纂的先贤们,担心后人曲解“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为“三年不改变父亲的规矩习惯、行为作风”,为此,又不厌其烦地在最后以曾子的话来明确之。只可惜,众解论者不知先排序,再解读,以致于把那用心良苦的一章,视若等闲。
哪会是曾子的哪句话呢?读者们先自行思考,咱下一文再揭晓答案。敬请继续关注游梦僧之《拼图解论语》,谢谢。
【第04里仁篇第20章】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游梦僧直译】孔子说:“多年遵循事父之道,(就)可称之(为)孝了!”
【游梦僧意译】孔子说:“多年遵循事父之道,就可称之为孝了!(闵子骞就因为做到这样,我才盛赞他孝哪!)”
版权所有,请尊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