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和接纳(4)|《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

又一个小天使降临人间,这是格外美好的一天。

我还记得八斤姑娘出生时候的喜悦和激动,那种累到极致,又被巨大幸福包裹的感觉。

我想这大概是所有父母的感同身受:我们怀着莫大的喜悦迎来新生命,带着满满的感动和骄傲教养孩子。

也是从那一刻起,母亲的注意力开始从外在世界逐渐收拢,聚焦在宝宝身上:照料Ta的吃喝拉撒,关心Ta的运动健康,关注Ta的喜怒哀乐。照顾孩子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自己,从饮食、作息到运动等。

发现了吗?在这个阶段,妈妈的空间——无论是生活还是内心,几乎都被宝宝占满,母婴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常紧密的共生关系

大部分父亲也跟紧节奏做出适时调整,尽量满足母婴的需求。这种调整和改变,往往由于父母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一路磕磕绊绊,在面对各种繁琐事务累到精疲力尽时,就容易激起内心深处——我们上一篇描述过的老房子里住过的各种情绪感受:比如自己幼童时期是怎么过来的,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怎么样,内心深处有着怎样的遗憾等等,它们深埋在我们内在空间的一角,平时触碰不到没有关系,这时印上心头,却几乎都是不良的记忆,催生出来种种负面情绪。

朋友小优有一次忽然嚎啕大哭。原来,三岁的儿子这段时间频繁发烧,她和丈夫昼夜颠倒地陪护,几乎都快崩溃,情绪也涨到了顶点,有时很小的事也会引发激烈争吵。

小优说,自己小时候就是看着父母吵架长大的,后来吵着吵着他们就离了,她害怕自己和老公也走到那一步……

要构筑良好的内在空间,需先了解下不良的记忆体验,包括:

被抛弃的体验:从小寄人篱下,缺乏爱的呵护和滋养,造成容易愤怒、焦虑和恐惧。

不被容纳的体验:现实生活中,是否能耐心容纳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是否能理解容纳孩子的破坏与混乱;内在空间里,是否能容纳孩子负面的情绪以及内心成长的需求。

被过度期待的体验:这种问题大多集中在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家庭,因为被期待是男孩,所以身为女孩从小不被待见,有内心创伤严重者甚至出现各种身心疾病。

被打的恐惧: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空间中,有力量、有权力的人可以随意打骂其他弱者,尤其是在力量和家庭地位上都处于弱势的孩子,同时还认定自己有正当的权力这么做,那么当孩子终于长大,有一天掌握了这个空间的“王权”,在地位和力量的优势中坐上了“王位”之后,他们很可能也会殴打其他弱者。在心理学中,这类现象被称为“向攻击者认同”。

无法释怀的缺憾:这里要提到一个词,即“失去”。失去是伴随我们一生的主题,比如亲人的突然离去,物件的突然丢失等。因为失去,所以会将情感投射在他人他物上,造成新的控制。心理体验上,其实就是将自己情感“冻结在某个时间、空间当中”,不愿走出来,而活在对过去的回忆中。

被独处的体验:常常体现在社交恐惧症者身上,他们对于被拒绝、被抛弃异常敏感,为了避免再次被伤害,就将心门紧紧关上,宁愿选择与孤独相守,也不允许任何人闯入自己的世界。

被控制的伤害:控制他人,本质上是对“控制不了自己”的愤怒。很多时候我们是这样,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所以将这种期待加诸在最亲的人身上,尤其是弱小的孩子,以期通过改变或控制孩子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被分离的恐惧:大概需要问一下,害怕分离的究竟是孩子还是家长?

说到这儿,想起一事。那天我去小区附近蛋糕店买面包,碰到一对奇怪的母女。女孩四五岁的样子,很清秀,正拽着妈妈的衣角哇哇大哭。母亲穿着时尚,应该不超过三十,看着不停搓眼掉泪的女儿,满脸的不耐烦和焦虑。

“姐,我真没办法了,你看她就这个样子。”她对店主宋姐说,很无奈的口气。

宋姐安慰了几句。直到女孩被妈妈拉走,她才叹了口气:“这娘俩,相爱相杀要到哪一天啊?”

原来,女孩叫莉莉,爸爸经常出差,妈妈全职在家。莉莉去年就满三周岁该上幼儿园,但一天没去,原因是爸爸妈妈认为孩子太小。今年报了班后,孩子第一天上学,莉莉爸爸请了假,夫妻俩依依不舍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就在园门口蹲着,并且每半小时与莉莉班主任通话,询问女儿状况。下午没等放学,俩人就冲进园内,强烈要求先接走女儿。

奇怪的是,莉莉好像知晓父母的心意,从那以后就开始赖着不上学,每天提条件:今儿是幼儿园的饭不好吃,必须妈咪做了送过来;明儿是幼儿园的床不好睡,要回家午休;后天是中午饭前妈咪就要过来接……

这场交战很快告一段落:父母答应女儿暂缓上学。显然,在这个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内在空间发生了不对等关系……

那么,该如何构筑优质的内在空间呢?(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空间和接纳(4)|《这样和孩子相处:给孩子足够好的原生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