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第六章—行动力|第二节

          嗨!又到了每天读书的时间啦,今天读到了第六章,第二节  “傻瓜”这个世界会奖励那些不记得得失的“傻瓜”。

      成长中的悖论

      想先看到结果在行动的人往往无法看到结果。耍小聪明的人会因为结果不明朗,担心付出没有回报,所以不愿行动,以致永远停留在原地。事实上,只要道理正确,就别在乎那些小聪明,带着不计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会发现目标越来越清晰。

      这个状态是绝大多数人都有的,比如我自己就是个典型例子,从20年开始就想做抖音,做头条,做公众号,但是心里总觉得想不好定位,无法确定自己想要做什么类型的,一拖再拖,结果一年过去了,抖音没成功做起来,头条写的关于美食的系列文章,也是没有成功通过兴趣认证,导致自己觉得很灰心,连续两个月没有成功,就放下了;再接着就是公众号,申请了一年多,开始写了一篇,但是定位没想好,而且总觉得自己写不好,一来二去,也搁置了,而且人的惰性真的太可怕了,环境因素,人为因素,这些在外的影响,和自己的惰性,导致自己一件事也没有成功的坚持下去,然后每天默默的刷着抖音,看着那些成功的案例,也会想要去做,但最后都被自己打败了。

        直到21年的4月份,就是很突然,偶尔会收到一些消息,所以无意间打开后,发现了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几乎一年多时间,我不曾更新过的文章,也没有打开过,出现了小岛,还有打开一系列的让我好奇的事物,连续几天时间,我每天都会打开,然后萌生了,跟着大家一起打卡读书,早起,绘画;真的去做了,才发现确实很难坚持,但是意外的是,我坚持下来了,已经连续19天每天更新一篇文章,这本书也不知不觉读了一半了,行动前后,我们看待这个世界角度是不同的。

          作者书中也不断提到,“想清楚”的重要性,当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却仍然想不清楚的时候,就要依据前人的假设先行动起来,思考很重要,但是光想不做,贻害无穷。

      事实上,你只要做上一次就会发现:做成一件事真的很不容易。这揭示了又一个悖论:当自己从来没有主动做成过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以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于是生出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想法,而欲望越多,就越做不成事。

      反过来说,只有当我们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后,才会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少,这样就不会想要那么多了,而欲望一少,焦虑消散,我们反而能更专心地做好手头的事情。

        凡事看结果。当你从现实结果中得到成长的真相时,什么“学习焦虑”“三分钟热度”“知而不行”就都不算事了。你会主动斩断幻想、专注一点、静心行动,因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不要垂涎别人二十几岁身家百万,不要羡慕别人一夜成名,他们的故事若无法真实地改变你,那对你而言都是幻想。还不如踏踏实实地用行动让自己一点一点变好,毕竟,现实结果才是最好的“评判师”

        作者还提到了习惯的养成,通常不会以21天为标准,而是要求自己至少做半年。一件事情要是能被持续做180天,它就会成为习惯。在实践途中,你自然也要保持思考,用行动反复验证他们的理论,不适则改、适则用,直到自己真正做到为止。届时你不仅能做成那件事,还能探索出自己的理论,成为别人眼中的高手。

      作者最后也提到了,同样的道理摆在面前,有的人觉得那是鸡汤,没什么用,而有的人却觉得那是干货,好用得不得了。如果你能够持续行动,我相信,这个世界一定会特别偏爱你。

          好啦,今天本章节到这里就结束啦,明天我们继续,晚安!每天进步一点点,冲鸭!

你可能感兴趣的:(《认知觉醒》第六章—行动力|第二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