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被人笑话成了工作

在做脱口秀演员之前,谁能想到,没人笑话你的日子是那么难熬。

我目前在从事的这个演出形式,叫做standup comedy,俗称“脱口秀”。为了和电视访谈脱口秀节目(talkshow)有所区别,业内的人把它翻译成单口喜剧,或者美式喜剧脱口秀。一个人,一个麦克风,你就可以开始表演了。甚至对服装也没什么要求,只需符合你要塑造的形象就好。

在北京老书虫的表演照片- 图片来自《澳门每日时报》网站

我做单口喜剧已经有两年时间了,因为是从程序员转行去做的,所以跨度还有点大,有人说肯定做不好,有人说程序员的逻辑才搞笑呢。 去年演出频率比较高,几乎每周都有,全年下来大小演出近90场。效果好的少,差的多。总的趋势是在变好,我觉得不是自己变幽默了,而是不惧怕舞台了。


表演技巧的变迁

每个人对幽默的理解都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追求好笑。在我们单口喜剧演员身上尤其明显,因为如果我们在台上不能获得笑声,就会迅速被巨大的自我否定吞噬。所以要不断的去研究怎么样让自己在舞台上好笑。虽然有很多英文的理论指导书籍,但喜剧表演是个实践科学,只能不停地试错。最容易想到的方法是背诵段子,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原因是比起演员,我们的演绎能力非常有限,就算段子本身还不错,也会因为演技的青涩而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就试着把一些互相有点关系的段子用一个叙事结构串联起来,虽然故事线会因为照顾笑点而有些牵强,但至少帮助观众把信息事先整理了下,运气好还能做出一些大反转,或者前后呼应的剧情。从这里开始就有点编剧的意思了。

再往后发现观众喜欢听和演员有关的事情,就把塑造自己的性格特点加到段子里,让所有的段子都为“我”的人物性格服务。比如“我”的性格就是一个不善言谈,不解风情的程序员,不会和姑娘沟通,约会的时候总是闹些啼笑皆非的笑话。如此前后一致的表现统一的人物性格,试验下来效果还不错。我个人目前停留在这步,因为表演和叙事能力的局限很久没有突破了。


喜剧的两种模式

分析脱口秀同行,以及罗永浩的语录,发现最成功的单口喜剧演员,往往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展现自己的态度观点和立场,这其实是确立人物性格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喜剧有两种有着本质区别的模式,一种是观察性的喜剧。就是我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我把它客观的模拟重现出来,你觉得它好笑是因为这个事件好笑,因为我的演技使得它的还原度很高好笑,和我的观点态度没有关系。(这种需要比较好的演技)

另一种是观点性的喜剧,它不但使观众发笑,还产生了很多更复杂的心理反应,比如,信任,认同,共鸣,顿悟。罗永浩是个典型的例子,他不是演技派的,老罗没有专业喜剧演员的身台形表,但是他无疑是个出色的单口喜剧演员。觉得老罗好笑的人,大多是被他的观点和态度折服的,已经不是简单的觉得他幽默了,而是视其为精神领袖(那时的我也是其中一员)这批人多半会转化成锤子粉。

在这里举一个观点性的段子例子:( 忘记是谁的段子了 )

圣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它是一本上帝吐槽恶魔的书。

但是为什么恶魔不写书来反击?恶魔又不是不会写书!

所以,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看出谁的心胸更宽广!


感想

好笑可以有很多技巧方法,但是幽默必须是态度和立场。人们会因为赞同你而发笑,这时候的笑声,已经不单纯是被内容逗笑了,它是一种对你价值观和人格的认同甚至臣服(比如老板说个笑话,不管内容怎么样,下属基本都会笑笑,这是种地位导致的臣服)

另外我个人觉得幽默也是一种妥协,是弱小的自我在强大现实面前无奈的委婉和抱怨。因为我但凡对现实有压倒性的改变能力,我就去直接改变了,根本没必要用所谓的幽默来拐弯抹角的废话。


微型纪录片《他们》--茄子脱口秀-高清观看-腾讯视频

你可能感兴趣的:(当被人笑话成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