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布鲁姆说契诃夫是个善良的人,在他书里上一个被说善良的是贝克特吧....”
因为这一句话,今晚专门挑了《西方正典》关于贝克特的那一章去看,找到了原文。
看到了雪莱描述的月亮:
“你的苍白因憔悴而起
在爬上天际凝视大地时,
孤独地漫游
在那来历各异的群星中——
你不断变化,像一只忧伤的眼睛,
找不到值得它永恒不渝的对象。”
想起了昨晚抬头看到的月亮,昨晚有罕见的月全食,距离上一次看日全食,居然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雪莱写的月亮真美,月亮有了知觉,同样是寂寥的苍白。想起小伙伴们的群里,聊起月全食的事情,也想“举杯约明月”,我却在抬头看到的月亮里释然一笑,我们抬头看到的是同样的月亮啊,尽管它每天都不同。
扯远了,我是想聊聊贝克特。
好像又回到了少女心的时候,因为有人标榜贝克特的衣品,激动地转发在朋友圈里。因为知道师大有一直研究贝克特的老师,像去签售会一样去蹭他的课,揣摩着老师的言行举止一定有受到贝克特的影响吧。
贝克特真的是很帅啊,高高瘦瘦的,干净利索的,深邃的眼睛,严肃的表情,你觉得他好像一直在思考什么了不得的问题,加上有些冷漠的扑克脸,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样子。这样不好亲近的外表,你差点要觉得难怪写出那样晦涩的作品,一定是愤世嫉俗,清高自傲的,所以第一次查他的生平,你很难相信,1989年他去世后,有那么多朋友写哀悼信追悼这位正直心善的朋友,有那么多人称呼他为“我的朋友萨姆(塞缪尔的爱称)”,他的好友,詹姆斯·诺森为他写传记,他说贝克特是平易近人的朋友,你可以和他聊任何问题,丝毫不用担心一位这样博文广知,通晓拉丁文、法文、英文和德文经典的文豪会瞧不起你,责怪你提的那些肤浅的问题,他会从生活中的小事,缓缓道来他对生活的思考。
他也会八卦别人的生活,大概是他善良的本性使然吧。他也会害怕年老对他智慧的折损。这样一位终生保持着爱尔兰国籍,也保持着爱尔兰一丝不苟本性的人,对爱尔兰的感情无法割舍,却同乔伊斯一样在爱尔兰的时间少得可怜。
这样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作家,居然会参加抵抗运动,在二战中反抗纳粹,他感同身受着身边犹太朋友受到的痛苦,《等待戈多》曾经为流浪汉命名的也是犹太人的名字。后来又成了谐音中文的昵称。这样一位拥有超乎常人同理心的作家,他是具有世界性的,吉耶罗在诺贝尔颁奖辞中这样写道:“一个诺贝尔奖颁给了一个人、两种语言和第三个国家。”
贝克特的老朋友、英国剧作家伊斯雷尔·霍罗威茨这样评价贝克特:“我担心世人会过于崇拜萨姆,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也是最明显的事实:终其一生,贝克特先生证明了一个事实——即使在我们这个情形恶劣的世纪,一位作家要极其严肃、友善、正直地生活和工作,实际上是可能做到的。像塞缪尔·贝克特这样的一生,是可以做到的。他不是一位圣徒——有时甚至不是非常地有品位——但他却永远是一位艺术家;他一直都声音清亮,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今天如饥似渴地读着研究贝克特的博士论文,论文作者在绪论里,提到自己敬仰贝克特,一直仰视他为不可触碰的高度,但由于对他感情到了一定程度,到非要斗胆表达的地步才做此文。这是我第一次敢用“如饥似渴”这样的词形容我看博士论文的心情,这样的感觉和少女时期看喜欢的明星的专栏一致。我是一个容易有偶像崇拜情愫的人,从小到大粉过很多人,心中的偶像随着时间的迁移,一个个倒下。近几年,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不会再有那样崇拜的心情。很幸运,2017年,我遇到了贝克特,随着对他了解的一步步深入,逐渐和他亲近,他没有让我失望,他让我感动,我滋生了强烈想要表达和他之间产生的共鸣的诉求。贝克特的一生,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在异乡是“身处异乡不相容的孤独”,在家乡却又有“偏离想象的失望”,也会有孤独,这让我想起蒋勋《孤独六讲》里谈到孤独是永恒的命题。贝克特的一生在不断地否决自己,超越过去。
我从相关的解读中,获悉他体验到的一次次剧集落幕的失恋感,我才知道,2016年那场落幕后持久走不出来的落寞,是有共性的。
2017年的1月,在字幕组接了《都市传说》英剧听译的活,当时也是因为有贝克特所以接的活。贝克特的那一集色调暖暖的,和之前给他配上的灰色背景不同,贝克特是一个暖心的大叔,帮助巨人症的小孩复习功课,接送他上下学。小孩的父亲不让小孩上学,小孩也因为上学被人笑话,上学热情不高,贝克特同他父亲交涉,不让他放弃上学。这是第一次纠正贝克特是冷冰冰的印象。
约莫在四月的时候,英美文学与圣经这门课上,老师选了《等待戈多》作为分析的文本之一,我偶然提到了一个小想法,得到了老师认可。当时的想法,如今看来非常幼稚,但至今感激老师的鼓励,才让我和《等待戈多》结上不解之缘。
九月的时候,生活中经历了很不快的插曲,在这个时候再读《等待戈多》发现,字里行间都在抚慰我,一遍一遍读,原来一个人难以振作的时候,告诉他生活还有很多美好,不如把人生痛苦的真相暴露给他看,再告诉他只有自己能对抗生活的无意义,戈多要有,一生都要和这荒诞的人生斗争。在知道真相后,自然也会和解。《等待戈多》里两位主人公名字(GoGo和DiDi)合在一起刚好凑成戈多(Godot),这是不是也在意味着最终的救赎还是得靠自己。我不止一次说过,第一次看《等待戈多》,我不知所云,今天来看,还好我多读了几遍,没有错过它,没有错过这一次和自己和解的机会。这个专业教会我,经典是要多读才能读出深意来的,一遍只能读到剧情。贝克特贯彻一生的写作信念,不取悦懒惰的读者。
今天,突然明白了信仰能够带来的力量,只有上升为信仰的感情,才能在时间的洪流中,抵制住世俗的压力。
爱尔兰作家理查·埃曼如是评论贝克特:“塞缪尔·贝克特是独一无二的。他遭遇了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一切:身体的疼痛、生活上的颠沛流离,声名利益的起伏不定,但是他从不曾偏离艺术与人生之路,没有犹豫,没有彷徨。他从不惺惺作态、虚伪矫饰,精致准确的语句,不禁驱散了空旷的虚无.......如同传说中火种不死的蜥蜴,我们在贝克特的火焰中幸存。”
“我不能继续下去,我将继续下去。” ——贝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