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被忽略的一方势力:岐王李茂贞
文 和运超
当时李茂贞在长安已经显示出凌驾皇帝的气焰,之前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正月举行节庆典礼,皇帝出面接受文武百官朝贺。李茂贞带人来宫中,甲士列阵,昭宗宴请他于宫内,接连数日,李茂贞占据梁州、洋州、兴州、凤州、岐州、陇州、秦州、泾州、原州等十来个州县,直接威胁长安,昭宗对此非常无奈。此后就是乾宁二年,关于河中节度使接班人的风波,表面上是王珂与王珙哪一个后辈可以上位,实际引发了背后支持者李茂贞和李克用之间的冲突。
从内心而言,唐昭宗当然不想李茂贞的实力再继续扩大,所以,他认可李克用的意见让王珂出任河中节度使。结果引来李茂贞、王行瑜、韩建等各自率领精兵几千人闯入宫中,京师震惊,人们都逃亡奔窜,城中官吏无法制止。
史书写昭宗驾临安福门接见李茂贞、王行瑜和韩建,三人在城楼下面行拜见礼。昭宗在城楼高台上说:“你们都是藩镇大将,应当保持人臣的气节,带着军队入朝而不事先上奏请示,你们是什么意图?”史书形容李茂贞、王行瑜汗流浃背,反而只有韩建陈述了入朝觐见的理由。昭宗把他们一起召到城楼上赐酒,又在同文殿宴请他们。
这时李茂贞和王行瑜才大胆陈述朝臣和宦官之间互相倾轧,请求诛杀那些为害特别严重的朝臣和宦官。于是贬斥宰相韦昭度(就是笔者在论述宣宗时提到过,他写了一本野史风格的小说《续皇王宝运录》,最早记录唐宣宗年轻时流落民间当和尚的经历。韦昭度看似出身豪门韦氏,实际家境贫寒,父祖都没有当官。《太平广记》甚至记载韦昭度年轻时经常靠寄居寺庙生活。由于韦昭度曾入蜀帮助调解王建和陈敬瑄的恩怨,最后帮王建得到了成都和周边许多州府奠定事业根基。韦昭度的儿子韦巽就入蜀投奔王建,后来在前蜀为官。韦巽其实没什么才干,真的属于纨绔子弟。王建念在其父当年的帮助,对他一直很宽容)、李磎,不久派人在都亭驿截杀他们。另外又杀了几名宦官,三人听到消息说李克用也派人赶来长安,这才离开京师。
当时王行瑜留下弟弟王行约,李茂贞留下养子李继鹏(本名阎珪),各领两千名士兵在宫中宿卫,对唐昭宗李晔进行监督。不久,貌似迟迟没见李克用兵马进入关中的动静,李继鹏和宦官神策军中尉骆全瓘、刘景宣打算直接废掉窝囊的昭宗,另外改立吉王。跟着又听说李克用的确带兵过了黄河,害怕惹出是非,所以又临时叫停了计划。
乾宁二年七月,同州节度使王行实放弃州郡进入京师,对两军中尉骆全瓘、刘景宣说:“十万沙陀军到了,请速速迎奉皇帝的车驾临到邠州,有城可以据守。”当时刘景宣依附李茂贞。李继鹏和刘景宣的儿子刘继晟、王行实一起放火,抢劫东市,意图趁乱胁迫带唐昭宗出走。
唐昭宗听到京师混乱的消息,十分恐惧,和众亲王、公主、宫人共几百人到永兴坊李筠的军营中。扈跸都头李君实率领人马汇合李筠一起,护着皇帝出启夏门,暂时躲避在华严寺。史书形容当天京师的官员、百姓跟随皇帝出走的有几十万人,走到南山谷口时,受热中暑而死的有三分之一。这些数据很难采信,但表现出了当时昭宗的狼狈和长安局势的慌乱则有相当根据。
唐昭宗李晔在南山等了半个多月,李克用仍没有到渭北,焦急担心李茂贞的兵卒随时找到他劫持到别的地方去,便令延王把御服、鞍马、玉器等带到河中府去,对李克用颁布圣谕说:“朕因为遭到刘景宣、骆全瓘、王行实、李继鹏内外勾结的奸谋,他们在两宫放纵士卒作乱,转眼间燃起烟尘,到处抢劫杀戮。朕偶然摆脱了兵刃的锋芒……因为知道你统率着强大的军队驻扎在蒲坂,……希望你以社稷为忧,以君亲为念,必定会考虑、响应朕的征召,急速商讨恭奉君命的行动……”
史书称八月,延王刚到河中府,李克用的前锋人马已经抵达渭北,又命史俨率领五百名骑兵前往唐昭宗身边护卫。然后,李克用亲自引军火速赶到渭桥寨,在梨园杀死邠州军几千人,俘获大将王令陶献给朝廷。这时唐昭宗感到振奋,下令鄜州节度使李思孝率军讨伐。嘉奖河东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暂署太师、中书令兼太原尹、北都留守、陇西郡王李克用为邠宁西面行营都招讨使。
李茂贞听到消息后很紧张,自知凭武力打不过李克用,便杀掉李继鹏向唐昭宗谢罪。唐昭宗感到自己处于上风,就决定削夺王行瑜的官职爵位,改授李克用为邠宁四面行营都统,属下跟随前来救驾有功的大将、官吏等都给予赏赐。
李克用集中力量彻底打败王行瑜(王行瑜败绩后被部下所杀),跟着请求唐昭宗允许攻打李茂贞,唐昭宗因为在地理上距离晋王李克用远,距离李茂贞近,想要庇护李茂贞来使其感恩戴德。而且李茂贞已经杀了作乱的养子赎罪,唐昭宗就下令让李克用也撤兵回去,李克用离开的时候叹气说:“不杀李茂贞,京师一带便无宁日!”
唐昭宗回到京师匆忙招募护卫军队,让宗室统辖。李茂贞认为昭宗在防备自己,又领兵进攻长安,刚招募的军队自然不堪一击,还没有见到李茂贞的队伍便一哄而散。唐昭宗只好又出逃华州(今陕西华县),投奔韩建(如前提到,昭宗在华州待了差不多两年)。之前在河中节度使人选上,韩建也倾向支持王珙,他与李茂贞的关系一直不错,至少为了结盟,很多意见都保持一致。
当时延王李戒丕建议唐昭宗投河东,韩建遣子韩从允(或作韩允)奉表请幸华州,昭宗并没有立刻答应(实际他已经对身边这些大将没什么安全感),勉强加韩建为京畿都指挥、安抚制置及开通四面道路、催促诸道纲运等头衔作为安抚。韩建继续上表,昭宗及从行官员都不愿长途跋涉,到富平时就派遣宣徽使元公讯召韩建。
韩建来到富平见驾,光着脚叩头认罪:“现在跋扈的藩臣不止李茂贞,陛下若离开宗庙园陵,远巡边疆,臣怕车驾渡河以后就回不来了!如今华州兵力虽微弱,却控带关辅,足以自保。臣积聚训厉已十五年,西距长安不远,愿陛下驾临,以图兴复。”据说昭宗感动得哭了,于是就前往驻跸华州,以府署为行宫,韩建则搬到龙兴寺办公。
李茂贞进入长安大加抢掠,将许多宫殿付之一炬。随从昭宗的宰相王抟、孙偓、陆扆都畏惧韩建。韩建随后将诸王大多都幽禁,还奏请立皇长子德王李祐为太子、拜未封王的皇子为亲王,试图以此缓解与昭宗的关系。
昭宗乃立李祐为皇太子,更名李裕,打破武宗以来不立储君的惯例。之后,韩建还诬杀昭宗近臣天文学家太子詹事马道殷和医生将作监许岩士,以宰相孙偓与朱朴与马、许勾结为由予以罢免。
韩建奉诏遣李巨川传檄天下,让他们把粮饷运到行在,协助修缮被李茂贞破坏的长安。昭宗加韩建兼中书令。这时,被外放的宰相崔胤求援于朱温,遂与河南尹张全义上表请昭宗去洛阳,韩建奏请召回崔胤仍为宰相。
昭宗以韩建为检校太尉兼领修创京城、京畿制置、催促诸道纲运等使,由韩建督役复建大明宫。这一年十月,再命韩建权知京兆尹,要他攻打李茂贞。韩建不想打,李茂贞在韩建的劝说下上表请罪。
乾宁五年(898年,光化元年)正月,韩建和李茂贞为防止朱温西征,在长安宫殿大体修缮后迎昭宗回京,并派人同李克用讲和。这一年八月,昭宗回到长安,韩建继续留任华州。韩建虽然一度也有点跋扈,但比起李茂贞和朱温实在好太多了,昭宗内心还是非常感激他,于是拜韩建为太傅,升华州为兴德府,亲自为其画像,加封颍川郡王,赐铁券及御笔“忠贞”二字。韩建上表辞王爵,后于十月改封许国公。结果唐昭宗刚回长安连同诸王宗室基本又被宦官们控制起来,这就是刘季述引发的祸事。
刘季述出身寒微,在唐僖宗时已是神策军右军中尉,地位不低。当时与杨复恭联合扶立唐昭宗,实际是对李晔有功的骨干,所以继位以后升枢密使作为褒奖。但是,一则前期实际职权都被杨复恭这种有家族背景的人把持,二则唐昭宗在继位不久就展开对付杨复恭等宦官群体,刘季述相当于被牵连,昭宗也念及他有功,只是被降职闲置。
直到昭宗在华州时,重组禁军一败涂地,试图让李家重振声威的最后机会已经基本丧失。但是,李晔释放出一个让有野心的韩建与宦官刘季述等人都感到危险的信号,所以韩建、刘季述当时都感到有必要找机会进一步清除李家宗室。于是联合控制覃王李嗣周,延王李戒丕,通王李滋,沂王李禋,彭王李惕,丹王李允,还有其他韶王、陈王、韩王、济王、睦王等大概十几个宗室。当时昭宗被困华州近三年,等他出来再见天日,其中十一王已被杀掉。这一次危机,对于李唐家族再次大大削弱,换句话说,李家基本没有多少希望还可以壮大起来了,垮台的时机差不多成熟了。
当时韩建风头正劲,加上他与李茂贞能够周旋,刘季述并没有显山露水。针对韩建与李茂贞的是宰相崔胤和身在河南的朱温。由于崔胤一直与朱温关系亲密,朱温顺利平定兖州、淮南,声威不断壮大,李茂贞、韩建为了缓和局势,就放昭宗返回长安,还同意崔胤回来继续当宰相。
崔胤是北方清河崔氏出身,唐僖宗乾符二年(875)的进士。最早得到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赏识当从事,黄巢义军期间,王重荣起初不敌,后来和沙陀李克用合作一起收复长安。
崔胤的父亲崔慎由亲眼目睹过文宗被王守澄、仇士良逼迫的可怜相,从小就被灌输宦官对李唐的危害。崔胤自己出仕以后,也感受到田令孜的嚣张跋扈,田令孜令唐朝遭遇了黄巢风暴,这是崔胤亲身经历的事。所以,崔胤有非常坚定的去除宦官念头,本身同样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无形中向皇帝传达了一个很不好的理念,就是借助外力,这和东汉末年的袁绍劝何进诛宦官是招董卓进京为同一悲剧桥段。
崔胤凭借的经验就是他在王重荣身边,同样亲眼看到王重荣的确和沙陀李克用联合威力倍增,挫败田令孜,打败黄巢,最后确实扶持唐僖宗巩固了皇位,只不过王重荣很悲催被部下所杀。崔胤是王重荣的部下,唐僖宗最后阶段对其比较重视,所以昭宗继位不久就提拔当宰相。但是崔胤的能力比起昭宗前期重用的杜让能、韦昭度两位显然颇有距离,而且他的确是出了一个馊主意。
等到刘季述这个阶段,实际刘季述本身的实力不算多强,原则上唐昭宗在最后阶段应该设法收服刘季述。李家已经风雨飘摇的时候,唐昭宗不仅仅家族内部衰弱,反而他还要把身边仅有的一点屏障全部拆除。
在光化元年(900)以排斥另一宰相王博为名,崔胤开始打击宦官,这本来就符合唐昭宗反感宦官的口味,所以宋道弼、景务修等宦官先被清除。结果刘季述、王仲先以联络李茂贞扶持太子李裕为名,反戈一击幽禁唐昭宗与皇后等入少阳院(大明宫中太子所居,因太子被立为帝,反而昭宗以太上皇名义被迁入太子宫殿)。史书形容刘季述条条款款指责昭宗:“某时某事不从我言,其罪一也;某时某事汝不从我言,其罪二也……”堂堂大唐皇帝狼狈尴尬之极,然后刘季述将殿门锁上,让人从小洞里送进食物。当时是十一月严冬,随从衣不能御寒,号哭之声传至院外。
刘季述的反扑本想一鼓作气除掉崔胤,但他顾忌朱温会事后报复。而且权衡形势,他也有意讨好朱温,需要缓和与崔胤的关系,这一下就彻底揭开大唐倾覆的大幕。
崔胤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当然积极怂恿朱温把握机会到长安坐镇。朱温就以勤王为名,出兵讨伐刘季述,先派大将张存敬率军劫掠晋、绛(均属山西)二州。这一招实际有点拖延,崔胤在长安很怕夜长梦多,暗中派心腹石戬找到神策军将领孙德昭,崔胤与他斩带盟誓,于十二月的一天,孙德昭埋伏兵士诛杀刘季述,迎昭宗回到宫中。昭宗论功行赏,要进位崔胤为司徒,崔胤坚辞以示谦虚。但他实际是一人主事兼领三司诸使。
唐昭宗将神策军还是归于宦官韩全诲。只不过宦官的声威大不如过去,韩全诲对崔胤已经非常客气。但崔胤还坚持认为宦官不尽除,朝廷终不安。昭宗本来也非常小心,令崔胤遇事将奏疏要密封,免被身边宦官偷听偷看。韩全诲也是非常聪明警惕,让入侍左右的侍女暗察崔胤的奏疏,果然打探到崔胤计划尽诛宦官的密谋。
韩全诲同样是为自保,再次秘密联络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相救。当时李茂贞虽然实力比起朱温是有差距,但他当然很不甘心将关中势力,包括掌握天子的大好机会拱手让给朱温。而朱温虽然拖延了一段时间,但他这一次击败李克用占据晋绛,也是相对占据上风,便是防范李克用会骚扰后方的一个手段。
崔胤探知韩全诲已经联络李茂贞,自己的计划泄漏,匆忙致书朱温可奉昭宗密诏出兵迎驾,实际韩全诲还是先一步胁迫唐昭宗转投了李茂贞。昭宗李晔非常无奈地加封李茂贞为岐王,甚至加拜尚书令。李茂贞非常得意,还逼唐昭宗赐婚嫡女平原公主给儿子李继侃。
稍微熟悉唐朝历史的都知道,除了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李渊时担任过尚书令外,长达二百多年时间内,李唐上下从未有谁再担任过尚书令。平安史之际,郭子仪的功勋很高,原本唐代宗有意加封尚书令,郭子仪坚决推辞,最后也只任中书令被传为佳话。实际唐长孺先生很早就考证,从隋朝开始,除了杨素担任过一年尚书令外,也一直空缺。唐代的情况恐怕也是一种历史习惯的延续,不算是忌讳冒犯李世民的特殊原因。
朱温这次就不敢延误,于天福元年(901)十月入关中,昭宗已被劫走,于是进军包围凤翔。李茂贞就向沙陀李克用求救,李克用当然趁机攻打晋绛等州,朱温还军再次击败李克用,然后打败李茂贞,再围凤翔,体现出朱温这时候的确拥有强大的综合实力。
天福二年(902)冬,凤翔一带大雪,城中食尽,冻饿死者不可胜数。这时候又起变故,西川节度使王建乘机打算进取兴元。李茂贞立刻向王建表示求和,王建出身的忠武军与义军来投的朱温一直势不两立,王建本来也更担心朱温进入关中扎根,就派人劝李茂贞坚守,称会出兵救援,派王宗涤攻兴元府。武定节度使拓跋思敬归降,王建的势力就顺利拓展到兴元府地界。不久,荆南节度使成汭(本是淮西军秦宗权部下,在秦宗权拓展势力时占据荆州一带,秦宗权失败后归降朱温,被淮南一带的杨行密袭击身亡)兵败身死,王建又趁机夺夔州(今重庆奉节)、施州(今湖北恩施)、忠州(今重庆忠县)和万州(今重庆万州区),这时,王建最后的前蜀疆域基本确立,达到人生巅峰。
李茂贞困在凤翔等了半天,王建一直在积极拓展地盘,并没有当真从兴元设法进关中来增援,自知孤城难守,就决心杀韩全诲等七十多人(基本是宦官)与朱温进行讲和,将昭宗李晔送还长安。这时候,崔胤又趁机想尽杀所有宦官,于是和朱温通气,命军士尽杀宦官数百人,还通令各地藩镇也大杀宦官,经过前后几次行动,唐代的宦官群体基本被清除干干净净,如此一来,支撑在皇帝身边最后的屏障被清除,李唐社稷也到了垮台的时候了。
李茂贞为避免和朱温激化矛盾,居然上演了郭子仪当年一幕,也向朱温表示辞掉尚书令,改任中书令,还放回平原公主。经过朱温入关中勤王的一幕,秦岭以南的兴元地方被王建占据,而关中地界则落入朱温手里,原本凭借地利占据优势,一度声威显赫的李茂贞却受到很大挫败,靠着一股笼络讨好维系地盘。
但是,历史还是给了李茂贞一种夹缝求生的机遇。因为朱温随后将唐昭宗带去河南,李茂贞不在对朱温产生直接的利害冲突,自然而然就获得转机。虽然他的力量受到削弱,反之王建也没有继续北上争夺利益,在判官冯涓建议下,还与其继续盟好结亲,留下李茂贞的势力作为与朱温的一种缓冲。
在朱温建立后梁后,实际李茂贞一直在使用唐代年号,这方面与王建、李克用等都是一致的,他们算是一种联盟都表示与朱温对抗。哪怕其他人都陆续称帝,李茂贞也继续保留岐王封号,不过其妻使用皇后仪仗,所以号称五代十国,李茂贞从实际局面看要算是一方诸侯,只不过没有正式建号,所以没有算入其中。
但是,为什么五代十国局面形成后,有岐王之称的李茂贞没有步王建、朱温等人后尘也直接称帝?要说地域狭小,十国中的北汉,吴越同样非常小,譬如像荆南只有荆、归、峡三个州,实际在位的高氏也仅仅是王位,但还是要算十国之一。反而新旧《五代史》都没有认为李茂贞的岐国是自立一方的国度。
很多人都觉得问题出在李茂贞自己,比如李茂贞在唐末时,原本实力最强,打下一方势力,还多次逼迫唐帝,假如他的本事再大一些,肯定轮不到朱温来得手。确实李茂贞的综合实力不如朱温和李克用,加上他处在几方夹缝中,他的身后资源非常有限,西北河西要么是党项、回鹘范围,要么就是山区和荒漠,根本不是一个能够适合壮大的环境。
这一点可以对比与李茂贞同时的党项部落作为参考,党项同样是从唐末开始正式发展,坚持到北宋中期才真的形成可以抗衡的局面,时间长达百年,前后数代人。李茂贞的起点显然比党项要高,可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历史阶段,对手都很强,他几次被对方制衡,最后几乎困在岐国,他的子侄辈都不给力,甚至最后真的献出了地盘。李存勖再建后唐,改封岐王为秦王,李茂贞已经接受,还派儿子入朝,认其为叔父。所以,李茂贞最后一刻算是臣服了后唐,死时六十九岁,儿子后来就交出所辖地盘,父子俩一共占据陇西凤翔一带长达四十多年,自然后来就不被史官视为一方王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