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vs条件反射

仪式感和条件反射有什么关系?这必须要我这个生物学博士来为你解读了。

1、什么是条件反射?

一个被本能诱发的非条件反射行为,遇到一个反复强化的条件,当条件撤掉后,此反射仍然成立。有点晕~没关系,我把概念和致敬,一张图送给你。


应用案例,可以参考我的公众号原文:睡眠胎教做得好,妈妈一招管到老https://mp.weixin.qq.com/s/vUtdJnmAoGwy4Q1iA6R59A

2、什么是仪式感?

对运营社群来讲,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对爱的感知力(这是本能),当通过社群特有的仪式感(这是强加条件),一遍遍强化这样的认知时,一旦这个人或者这个仪式感出现,我们就会自然分泌多巴胺,让自己兴奋起来,参与其中,收获爱与满足(这是条件反射)。

因此可以说,仪式感就是条件反射里原本与爱无关的那个“条件”。

3、仪式感是手段,我们的目标是没有蛀牙让爱满溢

人之初,性本善,我们每个人都具有爱的本能,而这种本能会促使我们去寻求那些能让我们感受到“爱”的行为或人。

小宝宝常常喜欢妈妈抱。

恋人对于经常加班夜不归宿的另一半,常常会寻求其他方式的补偿。

在社群里,我们希望被看到,有人爱,打滚卖萌,或者金句频出,如果你都不会,那就发红包嘛!

今天晚饭前,秋叶大叔带的那一波节奏就非常稳,因为他,我们感受到了个体被关注的喜悦,这也是一种仪式感。

以上是从生理角度来解读。


那么从心理角度来说呢?

4、仪式感,制造边界,造就“心理归属”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线下心理学的培训,在这个培训课上,老师每一次做情景演示的时候,都会在结束时,让扮演者“归还身份”,这样的仪式感,不仅仅是为了给咨询者一个明确的心理暗示——对方不是你的xxx;而且,对于提供帮助的“扮演者”也是一种回归正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动作。那一次,有许多人,在最后培训结束的时候,痛哭流涕,不舍离开。我知道,老师做的是对的。

越参与越有情,剥离时分,痛不欲生。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演员。王刚老师把和珅演活了,生活中就出现了许多阻碍,必须要靠看心理医生来调整摆脱这样的角色演绎背后带给自己深深的负面影响。

还有蒋欣,把华妃演活了,她自己也在一档娱乐节目里透露——当华妃一头撞死的那一天,她失声痛哭,不能出戏。

演的久了,仿佛被上身。

5、社群仪式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所以对于一个社群运营来说,对一个社群倾注了太多的感情,用了几乎自己全部的心血去做好的时候,当这个群要死了,要解散,真的,心会痛。

开营和闭营,每一次的消息推送,每一次在小程序里打卡,每一次点评,每一次说出“亲爱的”,每一次发红包,每一次分享,每一次一对一私聊,每一次……

每一个每一次里,是运营人的心血,每一次,都是带着满腔的热情去做的,然而并不是你做得好,这个社群就一定活得好,太多不可把控的因素,各种变数,对运营的要求真的太高太高。

有时候,需要不断充电,反复学习,来固化某些套路,让真心的成分能够有一个外壳来保护。为大家也为自己。

做运营,真的不容易。

你可能感兴趣的:(仪式感vs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