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都不出去找你的小伙伴玩呀?”
“没有小伙伴和我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班要上。”
“那你不上兴趣班的时候,你在家干什么哦?”
“自己玩呀。”
孤独,在以往的概念里是当下社会成年人的一种常态。但是那天,我竟然在一个小孩身上看到了他的孤独。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成了大人们的目标。兴趣班,补习班的蜂拥而起,除了学校,这些成为了当下孩子们的课余时间的聚集地。
家长们希望自己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小孩子变了失去了自己玩乐的课余时间。他们的课余都被这些所谓的补习班和兴趣班所占领。
妹妹三岁开始学画画,我依稀记得,那时候她还小,每一次下课后很开心的拿着那节课所画的画跟我炫耀,看着她灿烂的笑着还露出的小虎牙,我问她“去画画你开心吗?”那时候的她很开心的回答我“开心呀,去画画有很多小伙伴陪我玩呢。”
“你后悔去学画画吗?”
“不后悔,去画画很好玩”
妹妹哼着小调在收拾画册,眼里写满了愉快与幸福,手上的画册是多么的色彩斑斓,似乎在诉说着属于她这个年龄该有的童真。
后来她上幼儿园了,也辗转换了几家绘画班,有次爸妈没空,我去接她下课,我去到时候,她和那里的小朋友正在很专心的的搭着积木,那熠熠生辉的脸庞,是我不曾见过的一面。
我站在门口,看着她,不忍去打扰,直到有个老师问是谁的家长来接小朋友,妹妹回头,兴奋的向我跑来。回家路上,我问她“去画画开心吗?”这次,她仍然很开心的回答我“开心呀,有很多小伙伴。”
“你后悔去学画画吗?”
“不后悔,毕竟那么多小伙伴。”
一路上,我听着她跟我讲今天课上发生的趣事,那时,我觉得她是开心的,至少不会因为没有小伙伴陪自己玩而变得孤僻。
转眼间,她上小学了。为了更好更专业的学绘画,妈妈给妹妹换了一家培训中心。学业的重负,绘画考级的压力,父母老师的期望,原本开朗的妹妹变得安静。
有一天,我们坐在一起看电视,我问她“学了那么多年画画,现在去画画你开心吗?”这一次,妹妹没有立刻回答我,她迟疑了一下,“没有说开不开心,只是周末在家也没有人陪我玩,去画画其实也挺好的。”
“那你后悔去学画画吗?”
“不后悔,能学到能多东西。”
听到这里,我莫名有点安心,其实我一直很担心妹妹大了会怨我们让她从小就去学画画,剥夺了很多她在童年该有的玩乐时光。
我曾经问过我妈为什么让妹妹去学画画,我妈说,其实不是希望妹妹能学的多么多么厉害,只是希望她以后可以有多一种选择罢了,我希望她未来不会后悔学了画画。
看过一个采访,TFBOYS王源的妈妈李咏芳面对媒体前痛哭,表示如果再一次选择,绝对不会让孩子进娱乐圈。
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第一,觉得王源失去了正常孩子该有的童年。第二,提前体验了王源彻底属于社会的空巢生活。
但是耐人寻味的是,王源对此的回应却是:如果再选择一次,他依然会义无反顾的选择这条路,“为什么要过平凡的一生呢?”
我觉得妈妈其实是不需要后悔的,王源对此的看法也很透彻“我当然付出了代价,但我更多的是幸运为什么要过千篇一律的人生?”你看,这是王源的命运,父母能做的,是祝福,是信任,是接纳。
记得高一分文理科的时候,那天分班,一个朋友抱着我哭了好久。她从小都认为自己应该读理科,在填选文理科的时候也理所当然的选了理科。
但是在开学回来看分班情况的时候,发现自己被分在文科班,后来老师告诉她,她的家长打电话来学校要求学校把她选科的表改了,她父母希望她读文科。
等她发现被换成了文科班的时候,事已成定局,已无力改变。即使她再哭再闹也好,她的父母也不会让她选理科。
其实这样的事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我们在听到的时候,或许会为止惋惜,唏嘘不已。“这是我的人生是,难道我不可以自己做主吗?”脑海中,我们曾无数次想过这个问题。
在中国式亲子关系里,我希望他未来不会后悔,父母替孩子选择,几乎贯穿的每一个家庭。
“我这是为了你好。”
“我吃的盐都比你走的路多,听我的没错。”
“我是绝对不会让你学医的,做医生太辛苦了。”
这些话有没有觉得很耳熟?你们是不是经常听到?其实这些话都只是父母为你替你做选择而做的一个理由罢了。
因为他们经历过,他们不希望你重蹈覆辙,他们希望我们的人生能走的平稳一下,不用走那么多弯路。
那么妹妹是幸运的,爸妈为她做的选择,恰好是她喜欢的,她不会因此而责怪父母。而那个朋友就没那么幸运了,只是,无力回天的事实,她也只能选择接受。
但是下一次,父母在选择上可不可以问下孩子是不是愿意的,问下他们内心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驻定自己的看法,毕竟那也是孩子的人生呀。
我虽然很多道理都不懂,但是我也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我也有自己想要的未来,我也有我想要的梦想。
中国式的亲子关系中,我希望他未来不会后悔,是对孩子的过度制约,你不试下,怎么知道他不可以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