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是《伤寒论》经典名方,对此方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学习经方医学提升疗效的前提,是在解读条文时前后合参,尽量契合仲圣思维,深入思考条文内涵和方证病机。
对于四逆散,只要正确理解条文含义与方证病机,就能准确运用并拓宽临证应用范围。现将自己的思考和应用方法解析如下:
一、四逆散方证《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四逆散方
甘草(炙)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注:裂开);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二、四逆散条文解析
1.“少阴病,四逆”的含义
张仲景在“四逆”前冠以“少阴病”,是有阴证、阳证鉴别意义的,并不是说四逆散就是“少阴病”方,而是告诫我们见到“四逆”时不可只考虑少阴证,应与少阳或阳明证做鉴别。仲圣常以此行文方式教医者学会鉴别,依据如下:
一是本条列于《伤寒论》317条“通脉四逆汤”证之后,有鉴别深义。
《伤寒论》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通脉四逆汤主之。”此“手足厥逆”就是“四逆”,为里真寒外假热所致阴盛格阳、阴阳气不相顺接而津血不达四末的“四逆”。
二是《伤寒论》还有三条承气汤证条文,被后世称为“少阴三急下证”。此三条也常被随文衍义地解读,认为是少阴病,或少阴热化证等。试想,少阴病多见于素体虚弱或慢性虚损证中,津血虚衰,正气极弱,基本上不会热化到正气强、邪气盛实的阳明里实证阶段。
《伤寒论》320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322条:“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三条虽列于少阴病篇,同样具有鉴别意义。
仲圣是要我们明辨阴阳,识别寒热真假。
因为阳明里实闭阻气机,阳气不达四末,也会出现类似少阴病的四逆等症;
或热盛津伤,燥屎内结于里,气机闭阻,欲排不能,逼迫浊水从燥屎旁下流,会出现类似少阴病的口渴、下利等症。
阳明病里实热证有“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的真热假寒证;
少阴里虚寒证有“少阴病……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的阳虚寒盛,水饮不化津液证。
三是少阴病属于三阴证,津血亏虚,机能沉衰,辨治法度是不能汗、吐、下的,如《伤寒论》285条所说:“少阴病,脉沉细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伤寒论》285条说:“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治疗原则是温法,如《伤寒论》323条所说:“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散的方药组成是以寒凉微通下为主,功在清散郁火、破结通滞,是不能用于少阴病的。
由此可知,“四逆”“手足厥冷”“手足寒”,虽为少阴病主症,但不唯出现在阴寒证的少阴病中,也可以出现在少阳病、少阳阳明合病及寒热错杂的厥阴病中。
少阳气机内郁不达和阳明气滞不通,也会出现因气机郁遏而(阳气)津液不达四末所致的手足逆冷。
2.条文症状及病机解析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于少阳、阳明,郁滞在表里之间,或郁滞于三焦,致使中上焦气机结滞不通,津液不得下,亦不能四达,胃虚不和而不制下,下焦水饮逆乱,就会出现与少阴病类似症状的“四逆”及其或然证。
气机结滞,上焦郁热伤津,或胃虚水饮上逆则“咳”。
气机结滞,上焦热扰心神,或水饮上逆则“悸”。
气机结滞,上焦津不得下,中焦胃气不和不制,下焦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
气机结滞,上焦津不得下,中焦胃津虚而不制,下焦水饮逆乱则“腹中痛”。
气机结滞,上焦津不得下,中焦胃气虚而不制,下焦水饮下趋则“泄利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