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凉亦歌
朋友们晚上好,我是凉凉。
不知不觉,2022又要到底了,纵观整个2022年,可以说日常工作和心态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以前我喜欢困在自己的固有思维里,对新东西下意识抵触,不喜欢知识付费,反感大多数侃侃而谈的高调言论。
不过,当我开始调整心态,不再执着于纠正和辩论,而是把视角放在倾听和吸收上,我发现自己解锁了不少新的东西。
今天给大家分享4个典型的思维认知,对于自媒体选手来说,非常值得收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步,了解信息差,拓宽资源渠道
在读大学之前,我们每个人接收的信息几乎是大同小异的。
80%的知识来源于课本,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我们的老师以及同学、网络,但是,由于信息的封闭性和相对弱势的主动性,我们很难在课堂知识之外获取新东西。
可即便这样,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别依然很明显,最显著的就是学习成绩的高低。
当然,这并不是为了指出教育系统的漏洞,也不是为了评判学霸与学渣,我想通过这件事情,来阐述一下什么是“信息差”。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这个词语:
第一,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
这一条很容易理解,比如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存在很明显的“信息差”。就课堂来说,学生只能从课本上获取知识,而老师可以根据之前的教学履历提炼出更多新东西。
第二,我知道,你也知道,但是同一条信息,我可以比你解读、收获更多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一首古诗,A同学只知道作者和诗句,但是B同学还知道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甚至还可以延伸出其他的作品与价值。
从这个角度看,A同学和B同学之间就是存在“信息差”的,而B同学可以凭借自己的知识储备,帮助A同学消除认知垄断。
所以,用最通俗的话来讲,「信息差」既可以指向新知识,也可以指向旧知识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
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明白,想要消除「信息差」,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我们可以向同领域的人学习。比如你喜欢研究心理,那么就可以向专业的心理老师学习专业知识,或者通过阅读心理领域的书籍来拓宽该领域知识面,这就是一个消除认知垄断的过程。
另一方面,为了丰富该领域的内容,我们还应该向其他领域的人讨教,接触心理之外的新东西,不断拓展自己的学习圈,丰富资源渠道,达到跨越式发展的效果。
第二步,培养破局思维,走出舒适圈
什么叫破局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突破自我局限,实现新的打怪升级。
那么,在学会培养破局思维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白,这里的“局”到底指的是什么?
传播学上有个词语叫做“信息茧房”, 凯斯·桑斯坦教授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正式提出。
意思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而破局思维中的“局”,其实就类似于个体的“信息茧房”,也可以说是惯性思维,或者叫舒适圈。
多数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被困在自己的“局”里,因为「熟悉」,所以充满「安全」。
但是,人生中那些真正的成长机会,却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那些“不知道”的东西。
所谓的“破局”,其实就是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挑战那些感兴趣但未曾接触过的领域,去感受那些觊觎却不能观赏的风景。
正如奇葩说的辩手席瑞所言,“人的成长一定是在痛感中进行”,所以,一个人的破局式成长,往往是“向内打破”的过程,有痛感是很正常的。
因此,走出舒适圈的第一步,就是学会并接受让自己「不舒服」,只有感觉到了「不舒服」,才是真正破局的开端。
举个非常搞笑的例子,写作五年多,我已经习惯了用9键打字,甚至有朋友调侃说,你的第一本书竟然是用9键敲出来的,太值得看了(听起来真的好心酸有木有~)
而现在,我也开始尝试用26键写文章,因为朋友送了一只超级可爱的键盘,码字的动力瞬间up up,超级爱她嘻嘻~
虽然不知道能破什么局,但试试看总没错。
第三步,保持“空杯主义”,学会“利他”
不管是哪个领域,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那么几个时刻,为自己已经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
但是,这样的状态很容易让我们找不准确自己的定位,陷入患得患失的迷群。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拥有“空杯心态”非常重要。
所谓的“空杯心态”,意思是人要怀着对过去放空的态度,去融入新环境,迎接新事物,学习新知识,这种心态也叫“空杯理论”“空杯主义”。
或者用最简单的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包容」。
当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瓶子,不管倒进什么液体,我们都能顺利消化吸收,而不是让它和残存的液体混杂在一起,产生微妙的化学反应。
就拿做自媒体来说,经常会存在“同行相轻”的现象。比如,做知乎的看不上做小红书的,做小红书的看不上做公众号的,做公众号的看不上做头条的,环环相轻,这样的心态是很恐怖的。
其实,所有的平台都有一定的互通性,彼此之间并非完全孤立的存在。无论在哪个平台做出成绩,一定有值得借鉴的地方,而不是一味排斥。
拥有“空杯心态”的人,才能更好地吸收成功者的经验,从而把学到的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实现“利他”。
“利他思维”我在之前的文章提到过很多次,虽然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稍微细心一点的人就能发现,几乎所有的「助他」「利他」都是建立在双向获利的基础上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这篇文章提到的几种思维,可能不少朋友都听过。
而对于没有听过的朋友来说,他可能在短短几分钟的阅读里收获了新知,这对他来说,是不是一种帮助呢?
而对我来说,收获新知的朋友再次基础上产生的感激、信任、认可等任何正常的情绪或心理,无意也是一种帮助。
这种帮助体现在点赞评论上,可以激励我创作更多的作品,也能给我提供源源不断的写作动力。
这就是“利他思维”不可取代的意义,即达成双方的互赢。
第四步,建立成长思维,把握长期主义
最后,我们来聊一聊成长思维。
第一次接触这个词语,是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作者卡罗尔·德韦克区分了成长型和固定型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成长型思维模式建立在这样一种理念上,你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你的努力来培养的。
即使是事情发展不顺利时,也能拥有这种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这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身上的标志。
总结一句话来说就是,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相信“未来的你比现在的你更优秀”,顶峰只是他们努力与热爱之后的附加品。
和固定型思维的人相比,成长型思维的人是「不害怕失败」的。
举个例子,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就是典型的拥有成长型思维的选手。
2003年出生的她,三岁开始接触滑雪,在参加冬奥会之前,已经拿下过许多比赛的冠军。
2022年,她又在家门口拿下了两金一铜,成为当之无愧的“天才少女”。
然而,被冠以“天才”的称号,受到媒体大肆赞美,谷爱凌回应说:“很多人都是看到我最好的这秒钟,我也有不好的时候。”
这种理性的认知,看起来似乎和自信大方的“青蛙公主”并不相符。
当所有人觉得她天赋异禀时,谷爱凌却强调说,在她迄今18年人生的后10年里,一直在追寻着的是一种纷乱的、充满恐惧的爱。
她并不觉得自己能力过人,也从来不以天才自居,而是以一种“与恐惧并存,并爱上恐惧的”心理,不断挑战自己,培养自身的滑雪能力,关注自身成长。
“我喜欢这种精神,滑雪时不是和其他人比赛,而是和自己比。”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奔着「长期主义」的目标去努力。
他们并不相信所谓「一见钟情式的生活」,也不认为失败应该和愚笨挂钩,anyway,不要给自己贴上标签,或者因为某一次的挫折对自己失去信心。
霍华德·加德纳在《非凡头脑》中总结,杰出的个人有着“一种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不足的独特才能”。
也就是说,杰出的人拥有的另一项特别的才能,就是将人生中的挫折转变成为未来的成功。
所以,不要因为失败而气馁,要学会把失败当成一种学习。
在工作和学习中,试着培养自己的思维模式,学习用成长型思维解决问题,用长期主义看待人生,我们会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里啦,有收获的小伙伴记得点个小手,我会看到你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