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报恩的孩子

今天,被《我们的天才儿子》一文给看哭了。

“你们能不能写我儿子的故事?我儿子是天才,他现在精神病院里,他妈妈今天刚走了。”

故事的讲述者是老人金性勇,小儿子金晓宇6岁时被伙伴用玩具手枪射瞎了一只眼,等儿子长大,又患上了躁狂抑郁症,抑郁期情绪低落、不睡觉、想自杀,躁狂期又格外激动、狂躁不安,砸了家里的电器、出门也有破坏行为。

“我们只要儿子活着。”和很多父母一样,面对生病的孩子,金性勇和妻子的想法很单纯。

后来,妻子经熟人推荐,让儿子金晓宇有了翻译图书的机会。从2010年开始,金晓宇接受出版社的任务,开始了他的翻译人生。十年里,他以每年两本书的速度,翻译了22本书,包含英语、日语、德语,横跨小说、电影、音乐、哲学多个领域。

“我们的儿子是天才”,专业人士也评价,金晓宇翻译的速度、品质很难得。

金性勇和爱人努力照顾着儿子,在爱人老年患了阿兹海默症后,儿子又和父亲一起日日夜夜照顾着母亲。

文章大概有6000多字,平实的叙述,没有过多的修饰、抒情,没有对苦难的抱怨,也没有很大的欣喜,朴素、真诚,亲人之爱、相依为命、于困顿处找出路、坚韧自强,令人潸然泪下。

且不论金晓宇先生目前的翻译成绩,他的“孝”,更令人动容。在父亲眼里,儿子是这样的——

古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我儿子就是真孝子。妈妈痴呆了好几年,他从没对妈妈发过脾气,还为妈妈做了很多事。白天他照顾妈妈,负责买菜,每天买妈妈喜欢吃的虾,饭后洗碗,再给老妈洗脸。我管晚上的事,做三餐饭,给老伴剥虾喂饭。
他妈妈三年没上过厕所,每两小时要接一次大小便。先前她的脚还有力气,抱她坐到床边一个便桶椅上,后来只能抱着拖拽下来。我80岁了,真抱不动,幸亏有小宇。没有小宇,我们可能都死了。
小宇很仔细很耐心,有时小宇做这些事时,他妈妈的眼里有泪。每天小宇抱着妈妈喊“老妈啊,老妈啊。”

金性勇先生夫妇养育了两个儿子:

大儿子金晓天,复旦毕业后,出国留学。

小儿子金晓宇,因为病情影响,经历了厌学、辍学、被大学拒录。最后靠自学,成了翻译家。

两个孩子都很优秀,相较而言,大儿子更符合常规的“成功”。但和定居国外,最近又因为疫情不能回国的哥哥相比,身体有残疾、没有高学历、没有成家也没有朋友的金晓宇,是陪伴父母时间最久、亲身照顾卧床母亲最多的人。

“留在父母身边,可能是那个看起来不太有出息的孩子”,这又是很多家庭真实的写照。

村上有位老人,生了三个儿子。老大和老三事业都做得不错,都在南方买房定居,每年春节,开着豪华的汽车回家看望父母。这两个儿子,也是他骄傲的谈资。而提起二儿子,他不自觉地带上恨铁不成钢的鄙夷:我看他这辈子也混不出来什么名堂。

但也正是这个儿子,始终没有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一年有大半时间在家,耕地、春种秋收,他忙前忙后。春节一大家人吃饭,也只有二儿媳在厨房和婆婆一起忙活。

还有个亲戚,全家倾尽心思和金钱,把儿子送入211大学,又帮大学毕业的儿子付首付、带孩子。有一年老人骨折,儿子工作太忙无法照顾,是初中毕业、没正式工作、嫁得普通的闺女洗衣做饭、带她看病,贴身照顾了几个月。

再想想自己,曾经因为成绩是父母的骄傲,但现在,也只是偶尔寄点东西,打打视频电话,关心和孝顺,很像“一纸空文”。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渴望孩子成龙成凤,又常常用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孩子。但很多情况下,大城市里的工位上不缺一个忙碌的奋斗者,小家庭里却离不了一个知热知冷的孩子。

换个角度来想,这其实也提醒父母们:学习成绩好坏、职位高低、挣钱多少,并不是评价孩子的必要标准。与其盯着他一定要取得多大成就,可能还不如培养他的生活、爱心与感恩、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能努力向上的能力,做一个幸福有爱的普通人。

毕竟,懂报恩的孩子,更能带给每个家庭、整个社会有烟火气息的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来报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