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何?活而为何?别让别人控制了你的人生。

青春期的时候,总是感慨无聊,感慨空虚,不知今后的方向,也不知现今的不易,终日得过且过。父母、老师让我们学习,不断地告诫我们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命运,过了两三年以后,更具体为高考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

然而改变了的人生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那段日子是怎样『熬』的记不清了,只是模糊地感觉每天都被挖空了,后又被什么东西填满了,如此往复整个人已然很机械,任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日前一则新闻让我总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内容大致是一个青年人骑单车逆行碰到交警,被拦下之后,几近崩溃地跪在地上,请求原谅,让他们放他走,赶着去给女朋友送钥匙。原来是在公司连日加班至十一二点,压力很大。或许只是想好好地哭一场。

并不了解他人的经历,不敢妄下评论。只是网页的评论好像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如同感同身受。可见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或许没有这么激烈而已。

现在的畅销书很多都在教人们如何锻炼情商,如何在职场轻松应对上司和同事们,几乎都是曲意逢迎地以『不要自我』为代价总结下来的经验。可是历史上只有一个和珅不是么?这么多教做和珅的书启不是叫老纪气死?

生活中我们为了讨好所爱,要记得她的生日,相识纪念日,结婚纪念日,情人节,三八节……甚至要记得双十一已经不是光棍节了,而是『狂欢节』,清空你爱人的购物车,否则……

工作中我们为了讨好上司,刻意了解他的喜好,了解他的家人,偶尔送一些既不能贵重却还要走心的礼物,丝毫不亚于『情人』的对待。

如此煞费苦心地讨好一个人,甚至是一群人,真的是内心的发愿吗?通讯录里记下几十个人的生日,比总统秘书还了解合作伙伴的行程,真的是自己一点优势都没有,只能靠吸引同情吗?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高情商』。可是那些轮为畅销书榜单教人『高情商』的作者本人也是这样做的吗?总结的一条条『人生教条』重来叫别人怎么活,而不是自己要怎样活。这种分裂似的学习人格真的不会崩溃吗?

但凡有点常识的人都不用特地为了『待人接物』而读一本别人经验的书,甚至还值得顶礼膜拜?况且,哪一本书里会没有值得学习的『待人接物』呢。

像欢乐颂里面的安迪?老谭?或是奇点?赵医生?哪一个有曲筱绡的情商高呢?虽然没看过原著,却看到了当曲筱绡把能力应用到商业之后几乎无所不能,这难道是在告诉人们,聪明(情商高)的人想努力的时候一定可以事半功倍吗?

我记得有一段很有意思,她一边听着安迪的讲话,一边跟一个老外交流,还要被教外语,更要一边搞清难懂的业务名词……或许有些人已经发现了,这不是『高情商』的问题,这已经不是人能解释的问题。

而今我们已经把EQ神化到什么程度了?甚至已经达到了可以控制IQ的地步了……

没有刻意了解过『情商』的意义,今天看了一下百度词条……

高情商特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头脑冷静,行为理智,抑制感情的冲动,克制急切的欲望。及时化解和排除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己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心情开朗,胸怀豁达,心理健康。

这些溢美之词似乎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没看到任何与别人有关联的词条……换句话说,情商只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心理健康即可。可现实却活脱脱把高情商演变成『和珅』的标准配置了。

为什么我要举在青春期那段日子?因为当时并不知道为何而活。惟一知道的是,来到这世上,确实活了十几年。那时也没有人告诉我『为何而活』,为理想?为事业?还是为了人生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这些飘渺的答案不知毁了多少青春萌芽的小轻年了。

最有耐心地回答怕是『想那么多干啥?人只有判生,哪有判死的?』

现在我知道,当时并没有非生即死的概念,而现在回想那时却是虽生犹死了。然而在人生这几十年中,这段或许仅仅是个必需的过程吧。

如今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尽管她们还没到这样问我的年纪,假如她们问我呢?

『人生是为什么而活?』

我会告诉她,你在这世上想要的一切,不想要的一切,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去摒弃。你在这世上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人,都有权力自己去选择,当然别人也有同样的权力。

为什么而活,没有答案,而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完全可以自己掌握。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而为何?活而为何?别让别人控制了你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