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山海情

万万没想到,开年的第一部热剧是一部农村扶贫剧《山海情》,豆瓣评分高达9.4分,评论很多都是70后80后,也有很多90后。一看预告我就知道是部制作精良的好剧,可还是没料到,它会让我流了那么多泪。

  大时代中的小人物,还是9亿农民中最贫穷最不起眼的一部分,主角得福也始终是个小人物,没有高学历,机遇也不好。他们的声音非常非常微弱,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不足挂齿,城市里的人一般并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了解。在城市随处可见农民工,装修工、快递员、服务员等等,生活上没了他们不行,可谁会去在乎他们有怎样的思想和情感呢。这部剧的每一个片段,我竟然都不舍得错过,如果仅仅用贫穷和落后来概括他们,真的是太简单太简单了!

此前有部农村剧《乡村爱情故事》火过,真实、诙谐,然而现实意义远远不能与《山海情》相比。那种无法想象的赤贫生活的挣扎与痛苦,只是不时的闪现一下,并不过分渲染,兄弟俩只有一条裤子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他们的精神状态和整部片子的基调也并非压抑低落,知道自己穷 ,还是热热闹闹地活着,各自有一套生活哲学。 得福鼓动村民种菇赚钱,有的人不为所动说风凉话,有的人不见兔子不撒鹰,有的人则真心拜专家为师。能用一句“觉悟不同”来总结吗?看看细节就知道了。他们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常年吃不到一口绿叶菜,任何一点点稻草般的风险都可能压垮他们。要说世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那他们每天都在干着人生大事。虽然有政府出面、专家帮忙,这些文盲们听得半懂不懂,如何能想象出画出来的饼。有一个段子,说十几年前一个人在杭州路边吃烧烤,遇到了马云,马云跟他大谈特谈互联网经济,还热情邀请他加入阿里,结果这个人当他是疯子婉拒了。

  政策是有远见和伟大的,但现实常常让人气馁。我知道有的扶贫干部年年去送大米和油,有人转身就拿去换酒喝,甚至还问国家为啥不给他找个老婆呢?有支教队伍去了后,发现捐赠的物品被村干部拿走,有女老师被村里的光棍骚扰,当即离去不再回。所以,最让我感动的地方,是这部剧让人看见总是有一拨理想主义者,在一点点努力着。最特别的一位理想主义者是白校长,在赚钱活命这么迫切的情况下,他依然冷静看到了教育的价值,保护着孩子们更长远的未来。

我的外婆家在皖南农村,小时候放假经常回去住,日子虽不像宁夏戈壁滩那么荒芜贫瘠,但劳作的艰辛是一样的。特别记得一到“双抢”,全村的男人都在毒辣的日头下泡在田间和稻场上,面色是一样的黑紫色。在县城教书的大舅、在浙江打工的小舅,都会赶回来,跟外公一起抢收抢种。一天中午,外婆让我给翻稻子的小舅送水,我刚8岁,端着满满一茶缸的水,顺着外婆手指的方向去了。那稻场看着不远,走起来总也不到,我的脸被晒的通红,走到田埂上时小心翼翼不让水溅出来。好不容易到了稻场,稻壳飞扬,到处找也找不到小舅。我只好抱着茶缸原路返回,外婆见了一把搂住我说“傻孩子,你跑错地方了”。心疼归心疼,可担心小舅没水喝,我又顶着烈日出发了,终于找对了地方。小舅像是从灰堆里扒出来的,耙子一扔,仰着头喝光了水。

  外公外婆的老屋是70年代盖的,当时算是斥了巨资,地基堆了半米高的石料,屋顶很高,屋檐上有徽派的装饰。堂屋有红木的八仙桌,雕花床上挂蚊帐的钩子是银的。直到90年代,老屋在全村也是数一数二的。外公长得瘦小,双手硬的像铁疙瘩,肩膀可以挑起180斤的担子毫不喘气,对比现在有的男同事,单位发的50斤大米,拎起来直晃悠。外公下地干活是一把好手,还会用树叶卷成哨子吹给我听。我妈说,从5、6岁起,全村人还没起床,她就要出门捡猪粪,长大一点就要放牛和上山砍柴。要是别人砍了一但柴,那她必须砍两担才准回家,至今手上有几道清晰可见的刀疤。全村人都知道,陶家人最能吃苦。外公是70岁时患肝癌走的,他一直到了疼得下不了床时才肯去做检查。最后我妈问他有什么心愿,他说想这辈子就像去九华山上看看,老屋距离九华山只有20公里。


  现在农村的年轻人大部分选择进城务工,在见识了巨大的城乡差别之后,留下来很困难,回去也不想回,很撕裂的人生。还有留守儿童,生活上得不到关爱,精神上还要饱受父母分离的痛苦,他们如何能健康地长大,如何面对成年后更大的艰辛。有了孩子后,我总觉得这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看看历史,完全太平没有战乱的年份不过百年,幸福安康不能说是理所应当,最多是个美好愿望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