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促进团队协作

引子

本文是对《团队空间:促进团队协作》的补充。在之前的文字中,我从《团队协作的五大障碍》入手,描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和部分实践方法。团队协作是个很大的话题,其中的道理和实践值得反复总结、思考和学习,远不是几篇文章、几场培训所能概述的。

协作和竞争

有一种管理模式是“赛马机制”,它的本质就是团队之间相互竞争,最后将资源对优质团队进行倾斜,这种机制使得优秀产品频出,腾讯的微信就是该模式下产生的产品。赛马机制能高效地催生出“现象级”产品。

然而赛马机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值得思考:它使得各团队之间信息隔离,形成“信息孤岛”、“知识孤岛”和“资源孤岛”,有效的知识、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例如,在A团队已经具备的成果或知识,但B项目团队对此不知,还需要重新设计。实际上腾讯内部也开始重新思考赛马机制带来的问题,以追求更好的协作效果。

促进协作和绩效体系

微软的绩效体系强调了三个维度:促进合作、帮助成长、奖励价值。在促进合作上,微软关注员工是否借力或助力他人,主要围绕三个维度展开:第一,你是否整合、利用了前人的工作成果?第二,你是否为他人的成功做出了贡献?第三,你自己的贡献是什么?当在这三个方面做好了,个体的协同意愿和协同能力也会稳步提升。同时,在微软的新价值体系中,绩效管理取消评价,转而更关注员工学习、发展和创造价值的指导性对话。在这个新的绩效体系下,员工只要真正做了价值创造就会得到奖励。这种价值创造不仅表现在自身贡献上,还表现在是否有效地促进了他人的贡献。

高效的团队需要同时具有三种技能:第一种是职能类的,即能解决问题;第二种是决策类的,即可以做出选择并为选择负责;第三种是协调类的,即人际技能。这三种技能很难在一个人身上全部获得,这就需要团队成员有互补性,这也是团队协作的关键。

协调类的技能如何锻炼呢?著名的ERG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本质上有三种:生存(Existence)的需要、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组织员工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表达,借此可以有效构建关系并获得成长。经由他人的“秀”行为,员工同样能获得和学习自我成长所需的情感和生活经历、知识、技能。举个例子,员工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在朋友圈“秀”和“赞”的互动中形成的。

协作和组织结构设计

陈春花教授在《协同:数字化时代组织效率的本质》中写到,如今“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正不断向扁平化演进,诞生了很多新型组织结构,这些新型的组织结构,究其背后的驱动因素,其实都是为了调整协同、调整组织的柔性能力,以获得更高的效率。

从组织结构设计的发展来看,企业界依次选择了泰勒制、福特制、丰田制和海尔制。从组织结构的变革历程来看,其核心思想经历了由分工到协同的过程:组织结构重组不再以企业为中心,而是以用户价值为中心。组织结构重组的结果要使得员工有更好的热情、资源和能力去满足用户的需求。

泰勒制的原则是分工,将劳动分解为若干单元,以科学理性来管理企业。而福特制在泰勒制的基础上增加了流水线作业,但核心还是分工。相比较于福特制,丰田制有较大的进展,提出了“精益生产”的概念,而精益管理的核心却是需要组织成员之间的协同。因而,丰田公司开始设计团队合作,让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紧密结合,通过柔性的方式及时对用户需求做出反应。海尔制的核心是人单合一,充分结合了开放与分享的原则,让员工能将自身价值、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结合在一起,通过组织成员间的协作来创造价值。组织通常会建立起跨团队、跨部门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联系,构建基于信任的目标共享体系。

对《促进协作》工作坊的思考

我在设计《促进协作》工作坊的时候,从问卷调查开始,引起团队的自我觉察。期望通过体验、互动的方式让团队理解为什么要协作?如何协作?以及什么是团队协作?

在共生时代,组织获得系统整体效率成为关键——协同管理,可以让系统整体效率最大化。为了获得协同效用,需要建立基于契约的信任,构建组织内外的协同模式,打造协同价值取向,并形成有效的管理层协同管理行为。

写在后面

今天读到了HBR的一篇《破解长久合作困局》的文章。文中说:许多领导者在被问到公司是否重视协同合作时,都会给出十分肯定的回答。但是在被问到公司推进合作的战略是否有效时,答案就不一样了。尽管他们为推进协作付出过很多努力,但似乎效果不尽如人意。这种挫败感让他们日益强烈地希望提升协作效率。作者认为,要实现合作,需要培养特定的技能。

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再次更新了此文,期望引起进一步的思考。谢谢阅读!

本文作者万学凡,ThoughtWorks首席咨询师,武汉。作者保留本文一切权利,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用户为中心:促进团队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