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国 特别篇 哈工大的溜肉片

一起度过集体生活的同学,会对某种特定食物建立共有的记忆,特定不仅是指某一类小吃、菜肴,更在于它出现在何处,是在哪儿售卖。可能是食堂,也可能是校外某个小店,最重要的是,我们曾快乐共享。当同学相聚时,提起它都会产生共鸣。你若是在校友聚会的饭桌上问谁还记得同济大学高数下册三重积分,一定会被踢出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哈工大就读校友们,对饮食的共有记忆多在食堂里,那个年代下馆子属奢侈行为。曾经以为,母校的食堂就是最好的。八十年代的哈工大食堂曾荣列航天部十大先进单位,与搞导弹研发生产的比肩,想必有其超群之处。当然也有一种可能,那帮搞导弹的业绩实在是乏善可陈,比来比去还不如掌大勺的。

  工作后,遇到不少人也都声称自己学校食堂有多好,才认识到我是以井底之蛙的视角做出的总结。好不好怎么比?你就是吃遍全中国所有的大学食堂,难道好坏就由你评说?那就退一步吧,咱们食堂在哈市所有大学中是最好的,价格实惠、菜式丰富、服务热情,这评价并不来自于我个人或者一所学校。人们都说,哈工大食堂的排名和哈工大的男女生比例一样,永远是哈市高校的Top 1。

  食堂办得这么好,我猜测与时任的杨士勤校长有关。老校长出身于咱们九系(材料学院),这个当年最大的系以强大的科研能力与庞大的光棍数量闻名遐迩。子曰:食色性也。这种单身狗遍地走的校园,若再不重点抓食堂建设,谁还愿意待?

  回来说吃。溜肉片是我们这批八十年代中后期学生们的特别记忆。在此之前,城市居民的肉食供应未能敞开,这种菜未必有。在此之后,食品愈加丰富,一道菜也不会总是独领风骚。

  溜肉片是道典型的鲁菜,主料是纯瘦肉,最好是里脊,加生抽、料酒、淀粉抓匀,配料可以有胡萝卜、土豆、黄瓜、黑木耳等。若是小锅菜,一般快速过油爆炒,若是大锅菜,抓芡之后的肉片可过水焯熟,再与配料烩炒。无论哪种,最后一步必然是勾芡,成品的溜肉片端上来应当是滑润润、亮晶晶的,浸透在芡汁中,肉片饱满有弹性,因此它也被称为滑溜肉片。说它是典型鲁菜就在于勾芡的技术,南方的厨子做不好这个。

  溜肉片的制看起来简单,却是考验一个师傅手艺的菜肴,烹饪工艺并不繁缛,对经验、火候的把握却有着严格的考验,略有差池,口感就差远去了。当年从一食堂到六食堂,溜肉片总是写在菜单的第一位,各家的品质却很接近。哈工大的校训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很显然,食堂的大师傅们对这一精神的理解与执行最到位。

  溜肉片由于用料实在,油厚却不腻,对于我们这帮年轻的食肉动物来说极是解馋。那时候,哈工大只有中午供应米饭,即使凭票,去晚了没有。抢到的白米饭盛在搪瓷盆里,再扣上溜肉片,汤汁浸透,油亮晶莹,那种一个上午被老师碾压后的放松舒适的感受难以言说。

  溜肉片虽是最贵的菜,但因为哈工大食堂的实惠,它性价比也是最高的。记得入学后第一次在食堂打这道菜,就深感困惑:几乎是纯肉,这么一大勺子才五毛钱,真吃不完。

  这种美好的纯肉时代没有持续多久,八十年代中期后几次食品大涨价,溜肉片从五毛到了七毛,后来是一块二,菜里的土豆片越来越多,肥肉也探头探脑地挤进去,到后来堂而皇之地成为主角,一份肉片半碗汤。不过,它作为头道“硬菜”的地位并没有改变,中午来份溜肉片,依然是一天的享受。

  总是以为,这道菜或许是哈工大独有的,离校以后,没有在别的食堂见过相同的做法。三十年后返校聚会,同学们特地回食堂怀旧,母校也专门给我们准备了这道菜。然而这溜肉片已不是当年的口味,结结实实一堆肉,夹着些风骚却不合时宜的红椒,少了那种在口腔上颚滑过的柔柔的感受。

  也可能是我们变了。饮食的记忆本就混杂了太多,我们记得的不是吃,而是和谁在一起,我们享受的不是爱情,而是青春。青春总会逝去,再美好的回忆也可能只是被粉饰的想象。

  谁知道呢?就如我们的母校哈工大,从理性,她与最好还有距离,从感性,她就是最好的,因为,我们爱她。这种爱,混杂着食堂的溜肉片,混杂着落满煤灰的冬雪,混杂着主楼门前绿树的气息,混杂着对三宿舍的幻想。因为,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生最好的年华。

后记

  本篇初稿草就于2018年7月,毕业三十周年返校聚会后。今日修订发布,是为哈工大99周年华诞。祝母校:食堂永远最好,单身狗越来越少。

你可能感兴趣的:(寻味中国 特别篇 哈工大的溜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