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这些年你一直被套路,但却一无所知

给你讲一个我亲身的经历,有一次我想去做头发,在我家附近,有一家新开的美发店,既然是新开的,那就去试试吧。

进了店,接待员非常热情,我跟她说我想做一个什么什么类型的头发,你给我推荐一下,明白我的来意后,接待员就给我推荐了两个价位的套餐,一个是168元,一个是218元,我问,这两个价位有什么区别?她说,168元是特级发型师为您服务,218元的是首席发型师亲自为您服务,我心想,想蒙我,哪这么容易?于是我就选择了168元的服务。

几个月后,我又想再做一次头发,这次我去的是另外一家美发店,这家店装修得更豪华一些,接待员热情的接待后,递给我一个价目表,问我,想做哪个价位的?我一看价目表,哇,好几种价格,助理价168,技师218,高级师288,特级师368,总监428。

看着这张价目表,我足足想了好几分钟,你猜一猜我选哪一个?我最终选了218元的价格。因为我选最低的助理价,担心他做得不好,选最高的,我又怕花冤枉钱。

这个现象就是“折中效应”,当人们偏好不确定的情况下做选择时,往往更喜欢中间的选项,因为中间的选项看起来更安全,不至于犯下严重的决策错误。

折中效应在商业应用中的例子非常的多,最典型的就是手机商家,往往会制定几个不同的价格,至少都会有低中高三种配置,三种价位以上,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论哪个品牌,哪种档次的手机,中间价位的手机永远是卖得最好的。

再比如汽车厂商,通常都会有多种价格的配置,但消费者通常会选择不高不低的那一款。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买东西都喜欢选取中间的价格,因为太高的,除了自身消费能力有限之外,还怕花冤枉钱,太低的吧,又看不上。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对消费者而言,当他对产品价值并不确定的时候,一般都会遵循两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来判断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否合适。

第一个原则,叫权衡对比。

比如说,有两款净水器,分别标价为1680和2180的,当你不能专业的分辨出这两款商品的真实价值时,你通常会习惯选择价格低的那一款。

第二个原则,叫避免极端。

 再讲一个我亲身的经历,上次我带家里的老人去补牙,牙医就拿出3款材料,一款价格150元,一款280元,一款390元,我犹豫了一下就选了280元的。

为什么要选择中间这一款?因为我并不能专业的分辨出这三款产品的真实价值,我唯有通过这三个价位的商品去做对比,选高了我怕花冤枉钱,选低的我怕质量不好。

理解了折中效应,那作为商家,应该如何利用折中效应给产品定价呢?

第一叫拉两个垫背的,让顾客选你。

回到刚才说的净水器的例子,这个其实是真实的案例,这个净水器厂家,原来只生产了两款净水器,一款卖1680,另一款卖2180,其实他们更想推的是2180元这款,但是恰恰相反,价格低的那款销量更好,怎么办呢?后来他们又生产了一款稍微高端的净水器,标价2980。三款不同价格的净水器摆在一起后,你猜结果怎么样?2180元的那款,销量远远超过了另外两款净水器的总和。

这种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一家英语铺导机构,主业务是给学生辅导英语,老师和学习是一对一的。原来他们只有两种价格的服务,一个是150块钱一小时,另外一个是更高档的,200块钱一小时。但是顾客选择最多的还是150元的这个服务。后来他怎么做? 增加了两个更高档的价格,分别为300块钱一小时,和500块钱一小时。

那么500块钱有没有人选?选的人非常少,还有少部分的顾客选择300的,而更多的人都是选择200的,选择150的反而变成少数了。  

你看,增加两档价格之后,主流选择就从150每小时,变成了200每小时。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司每一个小时多挣了50块钱,上涨了33%。

那这些服务是怎么配套的呢?也就是说顾客凭什么会选择价位更高的呢?他们的老师配置是这样的:150元的是普通老师,200元的是优秀老师,300元的是特级老师,500元的是全国名教师。

那这样,顾客选择的余地就更多了,并且因为折中效应的原因,大部分顾客会倾向于选择中间偏下的价位。

好了,我们来小结一下,怎么理解折中效应,当消费者对产品价值并不确定的时候,一般会采取两种非常重要的原则,来判断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否合适。第一个原则是权衡对比。第二个原则是避免极端。

那么,商家在产品定价中,也可以利用折中效应,给产品多定几个价格,让顾客有更多的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哀,这些年你一直被套路,但却一无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