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0

养育是看阶段的,亲密期,独立期,青春期……父母扮演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很多时候是父母为了弥补,而把自己的未完成的遗憾投射给了孩子。

孩子用爱养,不会坏,而有毒的爱则是控制和替代,这是需要辨别爱的真伪的

读完了 https://mp.weixin.qq.com/s/ft8oiT5KH-Tefho4asZ2Lw

让我想起了几个词:

"扶弟魔",还有"大地母神","巨婴模式","我的错都是对方的"外归因模式"我之所以之所以,还不是因为XXX",还有"被扭曲的仇富和受害者模式"被"成功,功利主义"而裹挟的套子里的人……

有一个家长是家里是哥哥,说不知道他弟弟为什么一有事是找他,我说人的行为是习得的,你平时怎么对待他的呢?

如果父母没有自己和原则,也没有智慧,那溺爱不是爱,而是我牺牲甲来补充乙,等于成就了一方过分懂事老熟而成功,而"造就对方的懒惰"。

在家庭里,容易形成相互指责和陷入对错的分裂。

过分要求大的如何牺牲付出,小的如何,其实这个方式之下,大的小的的内心,也好不到哪里的。

看陈美玲养育他三个斯坦福的孩子,在教育的观念上,我们就已经输了好远,她说的十个原则,真的值得思考

还有一个疑惑:

上学时,老师眼中的那些优秀学生,为什么不怎么幸福呢?

想起了孟母三迁的故事,还有文泉楼的: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

老子的《道德经》上善若水,以柔克刚。还有周梵的《自爱力》里说的,我们其实根本是原始动力是寻找爱与被爱,无论是什么借口。

人的行为要么是索取爱,要么是付出爱。他们进入某个团体是因为归属感和被认同感的需要。而这个问题根源来自早期的家庭教教育,后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辅助。

真正能够感化邪恶与黑暗,并不是幻想着光明,而是看见邪恶与黑暗的之后,也不忘记爱与被爱的力量,坚守善良和正义,真实和勇敢的本心。

有真爱和温情,那才能更好地看见自己和他人。

而且在看见伟大之前,是需要看见渺小的,脆弱。

无条件接纳自己,包括接纳自己不接纳别人的样子,不对自己苛责,才能温柔对别人。

——谢谢分享这篇文,写了写读后感[愉快]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