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宇问禅

学了《论语》的醒悟与精进,儒家的中庸与修身,《道德经》的清静与本源,庄子的逍遥与超然,佛学的众生平等与本性具足,禅宗的空灵与觉察,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吾心光明,今天我又学到了曾国藩的拙诚与恒勤。

一辈子在斗争,一辈子在打仗,一辈子在和虚弱的身体做斗争,一辈子在应付皇帝和昏庸腐败的朝廷,居然还能每天读书,每天写日记,每天做日课,每天反省自己,一生写了2000万字,还是用毛笔写的!1459封家书。我简直无法想象他到底有多勤奋,有多刻苦。无法想象他的意志多么坚不可摧。

在读书上: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天不通,明天再读,今年不通,明年再读。

在反省上: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需一一记出。写了一千多封家书,篇篇都在反省过错。

在官场上:历年辛苦与贼战者,不过十之三四,与世俗文法战者,不啻十之五六。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用来对付打仗,百分之五十六十的精力,用来对付这些官场的文化。

在选人上:四条标准,有操守,没官气,多条理,少大言。

在打仗上:结硬寨,打呆仗,每到一个地方就挖沟渠,筑高墙。打一座城直接围起来,围个几年时间,自然不攻自破。

在人生上:军事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人生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不是傲慢就是懒惰,所以勤则百弊皆除。

直到生命的末尾,曾国藩仍然没有停止高强度的工作,也没有停止自省。每天都在高强度劳动、写作、读书,他把修身养性和做工作已经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个人生活上,只有一项,曾国藩舍得花钱,那就是买书。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因为我也是对任何物质消费没有欲望,但是每次一看到好书,看到好的课程,就两眼发光。

如此笨拙,如此真诚,如此勤奋,如此坚持。华夏五千年世所罕见,唯有曾公一人而已。

他的资质可能连我们这些普通人都不如,曾国藩的愚笨是出了名的,但却偏偏是他成为了中国两个半完人之中的半个。不虚孔子与王阳明。

这对我们普通人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以前我们总认为历史上这些顶级的智者圣人,每一个都需要很高的天赋,可谓生而知之,天命不凡。

但是曾国藩给了我们一个完全不同的顶尖人物的人生,如此愚笨,如此笨拙,一辈子身体不好,毛病不断。居然能做出这么大的一番事业,令人叹为观止,不可思议,难以置信。

世人若有他百分之一的勤奋与恒持,则安身立命不用愁也。若有十分之一,建功立业亦不在话下。

我从来都不否定天赋的重要性,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确实是存在的。

但你的归纳能力再高,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积累下可观的经验与理论存量;你的反应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强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耐力;你的工作记忆再强,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轻易专注两个小时的好习惯。

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是另一种形式的阶级固化。                                                 

无数的习惯,就像一道道坚固的高墙。   

在从小的钢琴绘画与电子游戏之间,在一本本数理启蒙文学名著与网络爽文无脑漫画之间……  

在巧妙的引导鼓励与粗暴的填鸭灌输之间,在科学的言传身教与无度的溺爱家暴之间……

在周游世界博览群书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之间,在从小热爱推理痴迷编程与热爱游戏痴迷逛街之间……

在一贯的三好学生与起起落落的吊儿郎当之间,在竞赛班的灯火通明与普通班的嘻哈玩乐之间……

悄然建立。

等你发觉这一切之时,高耸在普通人和学霸学神之间的,已是一道道无形而万难贯穿的壁垒,残酷地分隔出强弱有序,难以跨越。

功夫自难处做去者,如逆风鼓棹,才是一段真精神;学问自苦中得来者,似披沙获金,方是一个真消息。

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有感——宇问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