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张良,贾诩谋士们的计算怎样启迪我们的思考?

写下这么一个文章题目,许多朋友都认为我写错了。

没错,就是计算。

计算作为谋略最早应源于《孙子兵法》:“多算胜少算,况无算乎”!

计算的基本意思是根据已知数目通过数学方法求的未知数。它的近义词是谋略,谋划,计划,筹划等等。

先剖析一下计算的基本意义。

NO1:根据已知的数目

就是根据现在题目给出的客观条件和自已已经掌握的数算方法和公式。在这里,你需要努力学习并记住许多数学公式,定率,概念,这些都是已知数目。这些都是我们做对一道题必要的先决条件。不妨把已掌握的知识点编个1234。然后把这1234融会贯通一下。这对于做题不仅是必要的还是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

这是你要成为数学尖子必备的功课。

你想成为一个谋略家,苏秦,张良,贾诩那样的,或者是职场精英。那你得多学历史,多读兵法多研策略,多读经济学。贾诩幼时熟读《孙子兵法》,博览群书。苏秦更是锥股而学,这都是在NO:1阶段。

在这一步,他们都与常人无异,甚至还不如常人,他们不仅会招众人耻笑,遭他人辱骂,还会冒着生命的危险,所有的委屈和磨难都将与他们的所学精铸为成功的基石,这基石奠定了他们一生的高度。且不说苏秦嫂子的前倨后恭遑论韩信的胯下之辱,不提张良的桥下纳履,凡此种种,都在这里等着你。

这一段,其实就是蝉蛹在地下苦暗的日子,阴冷而又漫长。

要想职业上升,做一个职场达人。没有计算的第一步,就不会有雄鸡一唱天下白的光明时刻。就说些身边的例子,我们单位的局长曾为前局长刷马桶,洗厕所就像一个佣人一样存在于人家的家庭。

这一步不能忍受者,就不会有第二步的出现。就不会算出人生的精彩。我想贾诩张良早已将历史,兵法和韬略在胸中翻来覆去揣摩,背得滚瓜烂熟,模拟了上千上万次事例发生,才有第二步闪亮登场。

NO2运用数学方法计算

在第一步我们已经掌握了各种数学定理和公式,那么就该找运用我们的公式定律了。主考官给了我们一道题目给出了客观条件,让我们求证正确答案。

你得运用正确的方法!

你得熟练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

这是计算的第二步!

还是顺着数学-历史-现实的逻辑来探讨。

先看贾诩。董卓乱政被杀后,董卓一派群龙无首,当时董卓的将领郭汜,张济,李傕打算丢下部队自己逃跑。就是当时给出的贾诩的现实客观条件,让他算一下他和郭汜他们的命运下场。

贾诩经过计算,告诉了他们这样做的结果:王允打算把凉州人全部杀掉,你们抛弃部署逃跑,一个亭长就能弄死你们。这样做是死路一条!

贾诩给出了另一个算法:收编士兵率兵攻打长安,以朝廷名义争夺天下。

后来这个算法成功了,郭汜他们给贾诩拜爵。贾诩拒绝,说这是救命的策略,哪有什么功劳。

可见,贾诩也算过另一道题:如果他不鼓动郭汜他们起兵,自己这个董卓系的讨虏校尉也在必死之列。

苏秦公孙衍根据强秦虎视天下的客观实际,提出了合纵的算法,一举成名。

刘邦在得知韩信要自立为王的消息,大怒欲提兵擒之。张良提出了新的算法, 巡视云梦,以一力士即可擒之。

如果NO1是基础,NO2是关键,是结论,是方法论,是优胜劣汰的算法选择。

那么NO3则是最佳的结果。

第一步关键在于根据已知的条件怎么算?多列几种方法,多计算一下后果,你才能把结果做的更好。同学小张,通过四级联考考到一个县政府办当资料员。干了几个月,他算了算自己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干下去。至多提个副科,这一辈子就交代了。这还得跟对领导,有的辛辛苦苦跟了领导十多年也没有被安排。

他改变了算法,不要求去做领导的政务服务工作。而这是许多人欲求进步必选的良梯。他静下心来,扎扎实实的开始学习。终于考上了国家级公务员,现在职级是副处,这是他在那个县一辈子不可能做到的。

在经过长期的蛰伏和呕心沥血的准备后,第二步是成败之关键。不同的算法会有不同的结果。多计算多比较一下各种算法的优劣,就会发现你的思路宽广了许多,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许多。

长期计算养成这种计算的思维模式后,不管你在公司里还是在行政队伍里,你做事的效率和效果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你离升职加薪就会越来越近。

还是用《孙子兵法》的原文来作为这篇文章的点睛之语吧。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秦,张良,贾诩谋士们的计算怎样启迪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