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的牢笼《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是伍绮诗写得一篇关于一个中国人在美国的一些事情,读完全书,再看作者的身份--华裔,作者的笔名--伍绮诗(谐音无歧视),或许一切在故事还没有开始,作者就告诉了我们她想聊一些什么。

奇奇怪怪的juojuo

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小女孩在离家不远的湖泊中溺水的故事,而牵动我的却是属于她的矛盾。

因为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情都是不可能的。

詹姆斯是一个移民的中国人,他固然是优秀,但他与一切格格不入。在哈佛实习教学的时候,他孤僻,自卑,无法很好的融入到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可爱的是,这时候在他的课堂出现了一个闪着光的少女玛丽琳,他们在一起了,并且后来有了三个孩子。可玛丽琳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她成长于单亲家庭,她的母亲一直教导她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家庭主妇,而她却一直梦想着成为一个与众不同,令人尊敬的女医生。

显然,他们俩都没有达成自己的梦想。詹姆斯去了一个不知名的大学,并且可笑得讲授着关于美国文化的课程,他依然对一切都感到自卑。玛丽琳还未毕业却怀了孕,便休学生育了孩子,陷入无尽的家庭琐事。当母亲去世后,她幡然醒悟,这根本就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离开去继续完成学业,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当他们俩生活都遭受了如此的不顺意,选择妥协,他们便期待着他们的孩子不能像他们俩一样。

莉迪亚自己----她是全家人的宇宙中心,尽管她不愿意成为这个中心----每天都担负着团结全家的重任,被迫承载父母的梦想,压抑着心底不断涌起的苦涩泡沫。

可惜的是这个宇宙中心,因为她过于懂事了,害怕家庭支离破碎,于是选择顺从。母亲告诉她要好好学习,她看着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深奥书籍,却怎么也弄不懂。父亲告诉她要多交朋友,所以她不得不拿着话筒假装跟人聊天。所以,她永远没有得到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日礼物,而更重要的是,由于父母对她无所不至的爱,引发内斯对她的排斥,让莉迪亚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一个向下。一个得到,另一个失去。一个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

如果说莉迪亚是受困的那一个,那么内斯就是选择逃离的那一个。虽然也期待着其它学校的通知书,可内斯接到哈佛的通知书时,仍然是开心得不得了,因为他终于可以离开了。可是莉迪亚却受不了了,她知道内斯讨厌杰克,她期待着通过她与杰克的交往能够激起内斯的冲动,像以前一样对杰克说离我妹妹远一点,最后莉迪亚失败了。杰克不仅拒绝了她,并说明自己并不讨厌内斯,反而是喜欢的,与莉迪亚交往也只是因为她是内斯的妹妹,这对她无疑来说巨大打击。她与一切格格不入,更无人诉说。

可当最后她想明白了,她要告诉母亲她物理不及格,也不想成为医生。她要把项链和书还给父亲,并且再也不假装打电话。她要告诉内斯,他走了也没有关系。一切都来不及了,她并不会游泳,只会踢水,而这个时候并没有人更够托住她的身体。

父母越是关注你,对你的期望就越高,他们的关心像雪一样不断落在你的身上,最终把你压垮。

文中所反映的问题,是第一代移民者的不易,更是对父母的警示。可是无论这种文章有多少,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有多少,我们的父母依然是继续竭尽全力地为孩子付出无尽的爱。我们无法从道德水平去评判谁对谁错,但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父母的爱就像牢笼一样,无法抵抗地将我们困住了。特别是,当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经历过不顺利的家庭,我们就会有越强的心理暗示,父母希望我怎样,我应该怎样父母才不会担心,而并不会去关心这是不是我真正喜欢并且想做的事情,总觉得自己不应该再任性。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在家庭关系中,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有效的沟通能够解决很多的问题与烦恼。这也是文章中,唯一值得庆幸的,因为莉迪亚的死,让所有人都陷入了不同的悲伤中,詹姆斯与玛丽琳大吵一架,说清楚各自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汉娜也表现出自己对这个家庭的爱,获得关注。从这个角度看,莉迪亚确实是促进了家庭的交流,但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爱之名的牢笼《无声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