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司战略目标的思考方式到底是什么?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左右大家勉强达成了一致,主要分为两派。一类是希望公司成为一个伟大的地方,生产伟大的产品,成为一个伟大而持久的机构。另一派让以上一切都见鬼去吧,公司就是为股东赚钱。当然在今天我们更推崇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看法是“企业是社会的器官”,企业是社会的手段,追求公司基业长青,去指定战略目标,但在这里我们就先按下不表了。
《创造性破坏》一书的作者之一,麦肯锡的资深合伙人理查德·福斯特指出,对战略的目标有两种看法。80年代,至少是投资者们,认同的是后者。
在战略发展的前20年里,对于股东利益的考量的确乏善可陈,比如BCG《管理新视野》几乎找不到讨论股东利益的文章,如果让当时的战略咨询师回答战略是用来干什么的,他们一定会斩钉截铁的说:“当然是为了实现竞争优势”这一派的人认为股东资本短视、贪婪。这一类的看法的人不占少数,但多数集中在美国以外,在当时的德国,这一观点被写进公司法,但他们不是今天文章的主角,我们会把故事带到那些提振股价,创造财富故事的战略故事中去。
二、金融财富战略派的诞生
可能我们都会好奇,为什么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大家都不关注股东利益呢?福斯特说了一句精辟的话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在那之前,根本没有什么股东财富。”在1981萧条之后,股票市场才开启惊人的稳健增长,并且在几年内达到高位,因此眼光敏锐的人发觉持有股票就能赚钱,而如果选择接管公司并且对其进行战略性改造,在坐享回报的话或者能挣到更多钱。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战略派一个创新的觉错结局了困扰战略多年的问题,就是公司如何为其战略举措融资。原来大多数公司平衡业务组合都是使用一些业务产生的现金流为另外一些业务融资。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人们创造了低于投资级别的现代高收益证券,著名的德崇证券、传奇人物迈克尔米尔肯参与进来销售和运作这种垃圾债卷,这个市场从1980年的300亿到1989年已经达到2420亿美元,这也是整个金融战略背景的写照。
通过发行债卷,他们这些公司把募到钱来推动创新和自身成长,比如麦考移动通讯、mci、特纳广播公司。这些企业甚至偶尔能推出一些让行业巨头比如ibm、att等公司构成竞争威胁的新技术。另外还有一个派系就是为了收购、意向收购以及杠杆收购提供融资。
三、贝恩基金与kkr成为金融战略中的弄潮者
上文提到的另外一个派系的公司,他们利用借到的钱,从有意愿的企业卖家那里收购它们不需要的业务,然后再通过管理层提供财务激励、股权激励、来改进业务的运营效率,然后再几年后实现公开上市,或者出售给“战略买家”,也就是那些能够和自己业务形成互补的企业。在这个行当里KKR是专注于杠杆收购业务的一家王者,它不是战略专家,但是在这个战略进程里成为一个代表性角色。另外一个则是名门正派贝恩咨询旗下的贝恩资本基金。
对劲霸电池(Duracell)收购就是KKR运用这种并购方式最为成功的案例。
在收购前,劲霸电池仅是食品加工巨头克拉福特的一个事业部。经过众多买家5个月的角逐,KKR于1988年5月得到了劲霸电池。当时的分析普遍认为劲霸总值不超过12亿美元,但KKR出价18亿美元,至少高出竞争对手5亿美元。
KKR的方案也十分有利于劲霸的管理层,公司的35位经理共投入630万美元购买股份,而KKR给每一股分配5份股票期权,这让他们拥有公司9.85%的股权。这大大出乎管理层的意料。
买断后劲霸的第一年现金流就提高了50%,以后每年以17%的速度增长。在这基础上,KKR把CEO坎德的资本投资权限从收购前的25万美元提高到500万美元的水平,同时把管理下级经理报酬的权力完全交给了他。
1991年5月,劲霸的3450万股票公开上市,IPO价格是15美元,KKR销售了它投在公司的3.5亿美元资本金的股票。1993年和1995年,劲霸又进行了二次配售股票,加上两年分红,KKR在1996年的投资收益达13亿美元,并将收购劲霸时借贷的6亿美元债务偿清。
1996年9月,KKR把劲霸卖给了吉列公司,每1股劲霸股票可得到1.8股吉列股票,总价值相当于72亿美元。交易结束时,KKR仍拥有劲霸34%的股权。
而在被称为美国20世纪最著名的恶意收购——纳贝斯克(RJR Nabisco)的收购过程中,KKR名声再次大振。在收购中,KKR一举击败所有的对手,而付出的代价极小,由于公司发行了大量垃圾债券进行融资,并承诺在未来用出售被收购公司资产的办法来偿还债务,因此这次收购资金的规模虽然超过250亿美元,但其中使用的现金还不到20亿美元。
贝恩兵败的吉尼斯啤酒
没错!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背后企业就是吉尼斯啤酒。贝恩公司与吉尼斯啤酒的合作是贝恩合作客户中最好的一次,但是也正是这一次合作让贝恩公司几乎破产,并最终让创始人下台。
事情要从1981年吉尼斯啤酒从雀巢请了一位欧内斯特的人来当人总经理开始说起,在那之前这家公司一直是吉尼斯家族持有,当欧内斯特来了之后看到的是一片狼藉的经营局面。差不多有250项业务每一一项在总部,公司也没有一个集中管理财务系统,能够让总经理管理和判断业务的经营情况。集团经营最好的烈性黑啤也面临销量下降,随之而来的是公司股价已经跌到50便士的历史低位。因此欧内斯特找来了贝恩咨询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在和贝恩合作的几年里面,股价从1981年的0.81美元上涨到了5.75美元,从股票价格上涨幅度来看,吉尼斯啤酒是大获成功的。但问题也随之到来,未来进一步发展,吉尼斯啤酒准备开展一场收购大战,并承诺这是英国最贵的竞争。吉尼斯啤酒提出用现金和股票组合向英国酿酒公司付款,因此它必须维持着高股价,就是在这个环节出了巨大的问题。虽然1986年4月吉尼斯啤酒以25亿英镑的价格收购了英国酿酒公司,但是后来内部操作带来的巨大丑闻,被历史学家定性为20世纪80年代英国最大的公司丑闻案,欧内斯特锒铛入狱相关人员全部收到法律处罚,贝恩公司客户被丑闻吓跑,公司欠债1700万美元,破产的阴云笼罩整个贝恩公司,1991年贝恩的创始人离开了他一手创办的贝恩公司。
尾声
20世界80年代末,虽然由垃圾债卷推动的敌意收购浪潮已经逐步减弱,但在这个过程中,将股东财富打造成一切企业活动(当然包含战略)的终极目标的局面已经形成。